從三大里程碑看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發佈時間:2019-01-17 10:02:57  |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  作者:王向明  |  責任編輯:申罡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向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三大歷史里程碑,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接力。我們要深刻認識三大里程碑的重大意義,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更全面更深化的改革開放促進中國發展進步。


壯闊的歷史長河奔騰不息,總有潮頭掀起的波瀾引領前進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建立中國共産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回顧黨史國史,這三件大事成就了中國巨大發展進步的輝煌偉業,鑄成了永載史冊的巍峨豐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偉大歷史貢獻。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關鍵和根本。”追根溯源,中國共産黨自誕生起,就團結和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鬥,領導中國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從而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後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也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跡,使中華民族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中國共産黨始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進行了感天動地的不懈奮鬥,譜寫了氣壯山河的勝利讚歌,取得了光耀日月的偉大成就。而建立中國共産黨,則是這一切成就的歷史源頭。


中國共産黨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有著深刻的歷史邏輯。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産黨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這一重大結論不是書本裏的概念,不是政治上的宣傳,而是最真切的歷史結論。回望百年滄桑歲月,鴉片戰爭以後的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挽救民族危機,實現救亡圖存,不同階層的中國人進行了各種嘗試。但無論是太平天國的揭竿而起,還是洋務運動的自強求富;無論是戊戌維新的百日慘變,還是辛亥革命的武昌風雲,最終都以失敗告終。而建立中國共産黨這一開天闢地的大事件後,我們才能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喚起工農千百萬”,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覺醒、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


中國共産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還有著清晰的實踐邏輯。1921年7月,當南湖紅船載著年輕的中國共産黨起航時,全中國僅有50多名共産黨員。面對著當時國內外極為強大的敵人,幾乎沒有人能夠預料,這個黨能夠在28年時間,實現從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到天安門廣場的“風展紅旗如畫”。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共産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確立和實踐;是中國共産黨矢志不渝的共産主義信念和根據時代特徵進行的奮鬥實踐;是中國共産黨極為嚴密的組織架構、嚴明的紀律和作風要求、嚴格的基層組織建設;是中國共産黨卓越的理論創新能力和組織動員能力,以及進行自我革命、自我凈化的勇氣和機制。這些構成了中國共産黨的獨特氣質,使之成為在中國有能力領導中國人民實現偉大復興的唯一政治力量。


歷史是現實的鏡子,現實是歷史的延續。如果沒有中國共産黨,當今世界1/5的人口就可能還生活在充滿苦難的陰鬱狀態之中。而如果不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人民創造的這一切成果也將失去。中國共産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我們應當把維護黨的領導和團結統一作為永不動搖的堅定信念,作為我們繼續推動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保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的,在堅持黨的領導這個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原則問題上,全黨全國必須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絲毫不能動搖。


成立新中國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縱觀近代以來的世界歷史,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進步都是在民族國家的歷史範疇中實現的。國家政權是推動和保障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發展的基本條件。


新中國的成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最先提出了“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後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明程度的偉大的國家”的設想。按照這個部署,黨中央在1953年提出了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四個現代化的任務,並在1956年寫進八大黨章。1964年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具體確定了在20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其中把交通運輸現代化改為科學技術現代化。1975年周恩來總理在第四屆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


經過艱苦努力,我們國家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建立了獨立自主的國民經濟體系,取得了“兩彈一星”等重大成就。毛澤東同志還提出了要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的主張,在《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重要著作中提出了“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等重要觀點。儘管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的現代化建設經歷了嚴重挫折,但中國共産黨人實現現代化的決心從來沒有改變,這一時期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和探索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甚至也包括其間經歷的挫折和教訓,都“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堅持和不斷完善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萬分珍視和竭力鞏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們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向前發展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徵、最壯麗的景象


實行改革開放是近百年來中國發展進步的第三個里程碑。如同習近平總書記所説: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從來都是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結果,都是人類能動地變革不適應生産力和經濟基礎的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使邏輯和歷史不斷統一的自然歷史過程。


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同樣如此。誠如恩格斯所説:“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必須對阻礙生産力發展的各種不合理的具體政治經濟制度和機制、不適應發展的思想觀念、行為模式等進行全面改革。


從本質上講,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首先是從解放生産力、掃除發展生産力的障礙這個意義上説的。鄧小平同志曾精闢地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産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産力。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使中國人民的生産力獲得解放,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産力。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革束縛生産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産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産力。”1978年,我國開始進行農村改革;1984年,我們開始城市改革;1992年,我們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走上了一條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之路。在改革推動下,中國在短短40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現在,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我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


歷史雄辯地證明,實行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國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歷史性決策。完全可以這樣説,改革開放是新時期中國最顯著的特徵最壯麗的景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三大歷史里程碑,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接力。我們要深刻認識三大里程碑的重大意義,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更全面更深化的改革開放促進中國發展進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