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 柯尊超
為打通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最後一公里”,真正讓黨的聲音傳到老百姓的耳朵裏、腦海中、心坎上,門頭溝區齋堂鎮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因勢利導、因地施策,創新“五個隊伍”,推進十九大精神在基層落地。
立體宣傳隊。鎮黨委“帶隊”:建立黨建QQ群、微信群、電子滾動屏、政府網站學習專欄,及時更新發佈有關政策法規、專家解讀會議精神等內容;製作十九大應知應會“口袋書”,邀請區委黨校專家來鎮開展宣講,組織參加長城網、北京組工公眾號線上答題,通過線下政策宣講、線上網路課堂等多種途徑抓好形勢政策教育;以鎮中心主街道、公交樞紐等重點地區和場所為軸,懸挂軟硬質標語、橫幅、畫像,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各村黨支部“跟隊”:東齋堂、西胡林、法城、柏峪等11個村黨支部通過張貼橫幅、召開村廣播會、分發宣傳手冊、建立支部微信群,及時傳達十九大精神學習內容;小城鎮社區、馬欄、火村等10余個黨支部組織書法精品展、刷寫宣傳標語、製作宣傳噴繪、黑板報、宣傳欄、宣傳墻等,全方位、立體化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
喇叭宣傳隊。全鎮30個村300多個喇叭廣播,結合應用聯通專線、電腦軟體、隨身碟介質、無線網路等現代技術,建立起鎮村同頻、統一操控的“點對點”、“點對面”智慧化廣播系統,實現鎮統一錄播和村自主直播雙軌運作全覆蓋,喇叭廣播成為齋堂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資訊站”、傳遞黨的政策資訊的“擴音器”、宣講十九大精神的“大舞臺”。各村黨支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專門建立起以村黨支部書記為組長,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兩委班子”成員為成員的講政治、懂政策、接地氣、受歡迎的農村喇叭“主播隊伍”,馬欄、柏峪等村還制定了村幹部坐班制度和定時廣播、廣播室管理、廣播員工作職責等規章制度,保障定時播放、規範落實。十九大召開以來,全鎮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廣播就達2000余條,宣傳效果尤為明顯。
板凳宣傳隊。在村大隊或農家小院,百姓搬來幾張板凳圍坐一起,聽從全鎮選拔出來的草根宣講員宣講,就成了百姓口中的“板凳宣傳隊”。宣講內容從國家大政方針走到村頭、莊頭、田間地頭,深受群眾喜愛;通過燕歌戲、快板、詩朗誦、講故事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十九大精神家喻戶曉,人人明白;宣講員以“齋堂話”為途徑,採取“拉家常”、“擺龍門陣”的方式,深入村居、深入群眾,將十九大精神、法律法規、扶貧知識宣傳到位,把百姓的好故事搬上講臺,把黨的好聲音傳遞到群眾心窩裏;吸收各村老黨員加入宣講團,用個人平生經歷講述百姓生活的變化、闡述十九大報告中民生和“三農”方面的好政策給各族人民帶來的實惠,讓百姓體會家鄉的變革和新氣象,發自內心地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我們村的扶貧項目開工能讓我們去做工嗎?”、“能把那個鄉村振興戰略介紹具體點不?”……宣講員配合支部書記逐一向大家做出解答,“板凳宣傳”現場火熱。
導遊宣傳隊。齋堂是一片坐落于京西深處的紅色熱土,是著名的革命“老八區”,旅遊資源豐富,遊客接待量大。爨柏景區、馬欄晉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雙龍峽景區等,將景區講解員編入十九大精神宣講員隊伍,在鎮黨建辦及旅遊科、“第一書記”的協助下編寫講解提綱,結合十九大精神和齋堂歷史進行串講,讓遊客更深刻地領會到中國共産黨的初心與使命;各景區還引入遊客樂於接受的方式,把“普通話”變成“齋堂話”,把宣講形式變成“家常”,讓十九大精神與遊客零距離。十九大閉幕以來,全鎮景區累計接待遠近遊客15000余名,紅色文化的感染熏陶、講解員的生動宣講、齋堂鄉村的秋冬風光,讓遊客們滿載而歸。
晚間宣傳隊。齋堂鎮地處深山區,村居較分散、黨員流動性較大,加之事務性工作多、學習時間少,出現人員難集中、教育難落實、活動難開展的現狀。對此,鎮黨委提出“白天工作、晚間補課”的對策,機關黨支部及各村分別成立“晚自習班”,對日常學習“缺課”的人員進行“補課”。“晚自習”實行“一村一講師、一人一計劃、一週一輔導、一課一總結”,設定輔導人員、教材內容、時間時限、主題形式,學習內容包括新黨章、十九大報告、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十九大文件彙編等。“晚自習”還遴選了對口聯繫幫扶單位幹部、鄉鎮幹部、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農技員等作為“講師”,不定期開展“授課”。一段時間下來,全鎮共上“晚自習”100余場、受教群眾1200余人。通過區分層次、因人施教,真正讓十九大精神入家入戶、入腦入心。
通過行之有效的學習宣傳,齋堂鎮人民學習積極了、覺悟提高了、政策弄懂了、幹勁更足了。齋堂鎮全鎮將不忘使命、不忘群眾,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推動十九大精神在齋堂地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