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為民情懷就行不穩走不遠

發佈時間: 2017-10-25 08:36:23  |  來源: 解放日報  |  作者: 趙剛印  |  責任編輯: 申罡

縱觀我們黨的歷史,“為民情懷”一直是黨員領導幹部必備的基本品質。

1958年,毛澤東同志在《人民日報》上看到“江西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蟲病”的消息,“浮想聯翩,夜不能寐”,提筆寫了《七律˙送瘟神》。毛澤東同志為什麼這麼激動?因為“群眾”在他心裏分量很重。

在7年的知青歲月中,習近平同志和陜西延安梁家河的父老鄉親結下了深情厚誼。這種情感純真而質樸、這種強烈的群眾情結體現在執政理念中,就是他反覆強調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黨的十八屆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19次提到了“人民”兩字。在接受俄羅斯記者採訪時,他明確提出“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説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在7·26重要講話中,他再次強調全黨要“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人們注意到,當選總書記後,習近平同志每年國內考察的第一站都是貧困地區:2013年甘肅,2014年內蒙古,2015年雲南,2016年重慶。他説:“40多年來,我先後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這是因為,“作為共産黨人,一定要把他們(貧困地區的老百姓)放在心上,真正地為他們辦實事”。

對今天的黨員領導幹部來説,沒有深厚的為民情懷,是行不穩、走不遠的。

有為民情懷的幹部才會有溫度。共産黨的幹部和西方技術官僚行為方式的區別,就在於我們是講群眾感情的。習近平總書記講群眾感情時專門提到,“感情是一個非常本質的東西,不帶著感情去做接地氣的動作,就是作秀。有感情的同志走訪基層做工作,看得見、摸得著、體會得到,那是一種溫度”。而幹部是不是在作秀,老百姓一眼就能看出來,因為真情實感是秀不出來的。

幹部與群眾之間的感情不會與生俱來,而需要長期的近距離接觸。上世紀50年代開始,機關幹部的必修課就是“直接參與體力勞動”。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初。曾經擔任中組部部長的宋平認為,幹部參加勞動制度的根本目的不在於創造多少價值,而在於增加和群眾接觸的機會,産生共同感情、增加感性認識。中央電視臺有一個“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欄目,它的題頭語生動地概括了黨群關係的精髓:“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縮短了心與心的距離;住在農家的炕頭上,收穫的才不只是建議。我的腳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走近你,才會讀懂你,最終是為了你、依靠你。

有為民情懷的幹部才會有責任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看一個領導幹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沒有責任感,有沒有擔當精神。擔當大小,體現著幹部的胸懷、勇氣、格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

坦率地講,不敢擔當是一些黨員領導幹部身上的“軟肋”。一些幹部之間水準、能力差距不大,但真正的差距在於工作是否“用心”。基層群眾的訴求、工作中存在的各種短板,很多都是長期存在的老大難問題,一些幹部實際上心知肚明,卻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壓就壓、能拖就拖,最好能拖到自己“任期屆滿”、拍屁股走人。事實上,投機可以一時,實幹才能長遠。衡量一個幹部的好與差,就看他能不能辦實事、能不能打開局面。幹部的價值和作用主要體現在解決和處理矛盾中,重大事件發生時要義無反顧、敢於決斷、敢於負責。

有為民情懷的幹部才會懂“大道理”、才會有“大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對自己的從政之路有著清醒的認識:一是要立志當“公僕”做大事。熊掌和魚不可兼得,從政就不要想發財。二是在從政的整個過程之中,不要把個人的發展、升遷作為志在必得的東西……如果主動追求,終生不得志,將會很失望、很痛苦。當前,面對各種利益問題的干擾,一些幹部專注于盤算自己的“小九九”,個別人甚至把幹部這一身份單純作為謀生的職業,“到點下班”。怎麼看待這些現象?劉少奇同志説得好:“個人利益、暫時利益是要照顧的,但在同整體利益、長遠利益有矛盾時,就要把暫時的、個人的利益犧牲一些,有時就要吃些虧,這就叫有遠見,有理想。在某種時候,個人要吃點虧。辦大家的事情,是佔人點便宜好,還是吃點虧好?我看寧願吃點虧。人家不幹的,你幹,這不是吃了虧了嗎?要寧願吃這個虧,這叫吃小虧,佔大便宜。”

從我們黨的基本政治倫理來看,黨員領導幹部就是要承擔更多的犧牲和奉獻,官場絕不是“生意場”,做幹部絕不是“做生意”、更不是可以“討價還價”的。事實上,群眾不是抽象的符號、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面對一個個鮮活的人,黨員領導幹部應該是柔軟的、敏感的、充滿溫情的。或者説,黨員領導幹部的一個基本素質是經常“被感動”,而不是言則冷言冷語、行則敷衍塞責。延伸來看,我們要走“有溫度”的而不是“冷冰冰”的群眾路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