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步可喜

發佈時間: 2017-10-18 10:20:21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張其成  |  責任編輯: 申罡

最近五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發生了可喜變化。記得我在本屆全國政協委員任職的第一年,提交的第一份提案是《加強國學的傳承教育、重塑中華民族道德信仰》,在分析當時的現狀時,引用了一項針對“90後”青少年國家認同感的調查顯示,初中生對國家雖有積極情感,但並沒有積極的評價。當代大學生普遍崇尚西方文化,對本民族文化尤其是傳統道德規範知之甚少,知道“四維八德”的更是微乎其微。

調查發現,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國學教育)嚴重不足。單從《語文》課本所收的文言文比重看,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約佔5%;初中語文課本約佔25%;高中語文必修課本約佔46.1%。而台灣高中《國文》古詩/文佔70%以上,還有台灣高中生必讀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內容全為“四書”選讀。

可喜的是,這一現象在大家的呼籲下得到了改善,從今年9月份開始,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統一採用全新的“部編本”(由教育部直接編寫)。此次教材改版,換掉了約40%的課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學6個年級,古詩/文總數佔全部課文的30%,增幅高達80%;初中3個年級,古詩/文總篇數佔全部課文的51.7%。

這一變化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對傳統文化認知的改變,自白話文興起的百餘年來,語文教材已經經歷了七次大變,每一次的改變都會圍繞古詩文的佔比進行爭議。文言文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語文教育不僅是言語技能訓練,更是國民教育、文化教育,這次變化反映了語文教育在回歸國民文化教育本位進程中邁進了一大步。

此外,五年以前還有較大爭議的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如今也逐漸形成共識,不少學校開始引入國醫、國藝等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手段。以“中醫藥文化”為例,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中醫學不僅將人體內部臟腑經絡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將人體與自然、社會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體現了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中醫藥學以陰陽平衡的生命觀、陰陽失調的疾病觀與陰陽調和的治療觀,反映了中華文化“陰陽中和”的核心價值;中醫藥學“治未病”“存正氣”的預防保健思想,體現了中華文化防患于未然的危機意識;中醫藥學“大醫精誠”“醫乃仁術”的醫德思想體現了中華文化仁愛慈善的道德倫理。

如今越來越多的社會大眾開始喜愛中醫藥文化,對中醫藥文化所蘊含的價值取向、思維模式、認知方式越來越認同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家長也意識到孩子們學一點必要的中醫藥知識,不僅對增強自己的體質和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大有好處,而且對認知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和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有重要作用。今年2月14日,由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中國婦幼保健協會主辦的“中醫文化進校園校長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會長劉彭芝説:“把中醫藥引進中小學校園是一種必然趨勢,也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新使命、新課題。我們理應在學生心中植入中醫藥這樣的文化基因,激發、喚醒他們的民族文化自覺與自信。”

令人振奮的是,今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黨中央、國務院如此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是史無前例的。近年來出現的“國學熱”表明社會各階層已開始關注並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將中華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貫穿國民教育始終、貫穿人的一生,我們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