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拍讓中國文化熠熠生輝

發佈時間: 2017-10-18 08:46:41  |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 牛夢笛 李倩  |  責任編輯: 申罡

《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黑貓警長》等國産動漫經典曾伴隨幾代中國人的成長,成為他們的美好回憶。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大鬧天宮》《哪吒鬧海》也遠銷海外,受到各國熱捧。這些國産動漫絲毫不亞於“美漫”“日漫”,手繪動畫片、剪紙動畫片、木偶動畫片、水墨動畫片、摺紙動畫片等多種動畫片門類,在國際上被稱為“中國學派”動畫片。

幾十年過去了,國産動畫片一直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在動畫電影方面,出現了《大聖歸來》《大魚海棠》這樣的爆款;在電視動畫片方面,中國和捷克合拍動畫片《熊貓和小鼴鼠》2016年在央視少兒頻道和捷克巴蘭多夫電視臺同步播出後,受到中捷觀眾一致喜愛,同時迅速獲得海外媒體的熱烈歡迎,其發行地區覆蓋了芬蘭、波蘭、馬來西亞、汶萊、埃及等72個國家和地區。

合拍,不僅在動畫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同時在電影、紀錄片等領域也佳作頻出。電影《長城》的成功,讓海外觀眾看到了中國重工業電影製作的實力;紀錄片《超級工程》在海外的熱銷,讓海外觀眾看到了中國在經濟建設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感受到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實力。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閆成勝認為:“通過合拍這種形式,讓不同國家的文化在交流中融合,讓不同國家的創作者在合作中交流經驗,在合作中不斷提升雙方的實力,在合作中借鑒先進的創作經驗。可以説,合拍不僅讓中國文化走出去,也能讓中國觀眾了解到世界不同的文化。”

動畫 熊貓動畫形象走出國門

今年9月中旬,中俄首部合拍動畫片《熊貓和開心球》發佈儀式在廣州舉行。這部動畫片以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中國動畫明星“熊貓和和”與俄羅斯家喻戶曉的動畫角色“兔小跳”為主角,通過講述妙趣橫生的玩具店故事,體現兩國獨特的民族風俗和文化魅力,表現了兩國人民善良、勇敢、包容的良好品德。據《熊貓和開心球》主創團隊介紹:“希望通過‘熊貓和和’,打造一個更容易被全世界的孩子們接受的和平友好、善良可愛、富有萌趣的熊貓形象,讓全世界的孩子們感受真正的中華文化精髓。”

央視動畫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志軍説:“從中捷合拍的《熊貓和小鼴鼠》開始,我們嘗試開發基於‘熊貓’形象的多系列動畫片,打造‘熊貓+’國際品牌戰略,為世界觀眾奉獻更多優秀的動畫精品。”中國駐捷克大使馬克卿在談及中捷人文交流時説道:“《鼴鼠的故事》系列動畫片是許多70後、80後中國人兒時回憶,許多人帶著憧憬,搭乘往返中捷兩國的直達航班,探訪小鼴鼠的故鄉。2015年中捷合拍動畫片《熊貓和小鼴鼠》,作為中捷影視合作的最新成果,使憨態可掬的小熊貓與靈動可愛的小鼴鼠首次相識,進一步拉近了兩國大小朋友們之間的距離。”

熊貓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熊貓形象也是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代言人。2008年,一隻憨態可掬的功夫熊貓風靡全世界,這部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功夫熊貓》借用中國元素讓世界人民開懷大笑。2016年,中美合拍動畫電影《功夫熊貓3》上映。“這部電影裏的一切都是有根據的,也都是有意義的。我們並不只是為了展現中國文化而展現中國文化,我們力圖讓每一個影片裏的中國元素都和整部影片以及整個故事融為一體,達到渾然天成的效果,而不會讓人覺得刻意和不自然。”《功夫熊貓3》的導演詹妮弗·余·尼爾森説道。“中美合拍,是‘功夫熊貓’走上‘回家’之路的起步點。”東方夢工廠董事長黎瑞剛説,“合拍”的意義重大,“這讓銀幕上的中國熊貓變得更加正宗了”。

近年來,在動畫片合拍領域,不僅有由中、美、俄三國頂級動畫團隊聯合製作的3D合拍動畫電影《超能太陽鴨》、中俄新製作的動畫片《冰雪皇后3》,還有開啟中國和沙特合拍先河的動畫《孔小西與哈基姆》……與此同時,由央視動畫製作的中國與紐西蘭合拍動畫《熊貓和奇異鳥》、與南非合拍動畫《熊貓和小跳羚》等也在拍攝和洽談中。

閆成勝説:“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一直在積極扶持動畫片的生産,也一直在支援動畫的合拍工作。在內容製作方面,舉辦多次影視節目行銷和研討會,為開拓國際市場提供指導和引領。在人才培養方面,每年組織研修班,讓年青一代的製作人與國外知名媒體交流,開闊國際視野。近些年,國産動畫水準也在逐漸提高,涌現出了央視‘熊貓+’系列等動畫精品。”蔡志軍對記者説:“未來央視動畫將進一步拓展‘熊貓+’國際品牌的世界版圖,打造出更多讓全球觀眾喜愛的國際級動畫形象。”

電影 合拍也是捷徑

10月19日,由中國導演賈樟柯監製,金磚五國名導首次合作拍攝的電影《時間去哪兒了》將在全國上映。這是第一部金磚國家合拍的影片,該片會聚了來自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的五位電影導演,以“不忘初心”的態度,分別以“時間去哪兒了”為主題拍攝一部電影短片。五部短片最終集錦成110分鐘的開幕影片。賈樟柯表示:“人類感情都是相通的,沒有國界。”南非導演莎拉·比切爾説:“這部電影‘五光十色’,不僅是電影,更讓觀眾看到不同的文化。”在6月舉行的“2017中國成都·金磚國家電影節”上,金磚五國達成共識,計劃到2021年的5年當中,每年推出一部金磚國家合拍電影。

2012年以來,中外合拍電影從探索階段逐步走向成熟,中國已同16個國家簽署了電影合拍協議。尤其是中國電影界與美國好萊塢六大公司先後建立了密切、暢通的合作渠道。如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中法合拍電影《狼圖騰》,是一部具有國際化製作水準的電影,該片深入思考生態文明意義、呼籲人與自然和諧之美,在國內外均獲得高度好評。

“中國電影要打入世界市場,與好萊塢合拍有中國元素的電影,才是捷徑。”中國電影海外推廣有限公司總經理谷國慶認為。在國內票房平平的紀錄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動畫片《搖滾藏獒》等也都在海外取得了更好的票房,而它們都是合拍片。

導演張藝謀執導的中美合拍魔幻電影《長城》自上映以來就引發廣泛關注,以好萊塢大片的模式和世界一流的製作水準承載中國文化元素,不僅讓世界人民看得懂,也傳達出獨特的文化意義。不僅在香港、台灣穩登首週末票房榜,還在許多語言、文化、觀影習慣完全不同的國家諸如土耳其、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埃及、法國、比利時、荷蘭、烏克蘭等國取得首週末票房冠軍。中國先鋒導演陸川執導,迪士尼自然跨國團隊製作的野生動物題材紀錄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講述了野生動物的親情摯愛、優美的山水風景以及濃厚的中國情感、精神元素,不僅令國人讚嘆不已,也贏得海外影迷廣泛讚譽。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童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像《我們誕生在中國》《長城》等中國電影已經從‘借船出海’到‘聯合艦隊’,再到‘自主馳騁,揚帆遠航’,通過合拍這一形式,我國對外交流合作之路越來越寬闊。”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際合作司歐美大處副處長祁曉超對記者説:“這些年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政策上大力支援並鼓勵電影、電視的合拍項目,一些國家非常願意和中國簽署合拍協議。特別在電影方面,合拍片在國內的待遇和國産片一樣,能享受國産片的權利。”

紀錄片 海外影響力不斷增強

中英合拍紀錄片《孔子》以90分鐘的時長客觀呈現了孔子的生命歷程、思想體系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由“孔子其人”“傳奇”“哲學”“至聖先師”“傳承”“當今”等單元組成全片,由淺入深,由表及裏,以質樸的影像語言娓娓道來,對孔子進行了生動鮮活、國際化的影像呈現。該片于2016年9月17日在法國文化電視頻道ARTE首播後,引發法國觀眾和文化界強烈關注,並取得良好反響。法國中國電影節技術與選片顧問龍愛樂認為:“該片在講述歷史和注重文化的同時又反映當代中國的面貌,是一種向法國公眾介紹中國文化的有效手段。”法國巴黎周易中心主任、漢學家夏漢生表示:“儒家思想不僅在當代中國仍具有生命力,在當代法國亦然。”

紀錄片是外國觀眾了解中國歷史、現在和未來的一種內容形態,有著較強的文化感召力和穿透力,在跨文化傳播中具有較高的接受度,可以有效傳遞中國文化。相關機構積極探索與國外媒體的紀錄片合拍之路,不斷拓展紀錄片在海外的影響力,在多年的實踐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和寶貴的製作經驗。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與澳大利亞野熊公司合拍的《改變世界的戰爭》、與美國PBS電視臺合作的《地球寶藏》等項目已製作完成並分別在法國ARTE電視臺、澳大利亞Foxtel電視臺、美國PBS電視臺和南韓KBS電視臺播出;與澳大利亞Sealight公司合作的《深潛》項目也即將在國際主流媒體進行排播;與美國AETN公司合作的《一帶一路》(國際版)、與奧地利PreTV合作的《絲路傳奇》《長城》和與澳大利亞野熊公司合作的《長征》等項目已進入籌備階段;此外,在提案洽談階段的項目有《中國古代偉大工程》《古格王朝》《兩大帝國》《沙俄黃金之謎》和《古今絲路》等。

央視紀錄頻道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提升國際傳播能力,通過聯合攝製和委託製作的方式,廣泛開展與國際紀錄片界的交流與合作,2014年獲得“最具國際影響力頻道”稱號。

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總監梁紅介紹:“央視紀錄頻道開展國際合作最常見的形式是聯合攝製,與國際播出平臺或製作機構共同投資、共同製作,共同分享權益。六年來啟動國際聯合攝製項目23部,總時長超過80小時,共投入資金約合人民幣1.5億元。已經完成的項目包括《喜馬拉雅大淘金》《隱秘王國》《野性的終結》《非洲》等20個項目,共計63小時。針對雙方均感興趣的話題,頻道嘗試與國際合作方共用選題,分別拍攝和製作,共同播出、共用版權。遇到特別感興趣的選題,頻道則採用委託製作的方式,聘請國際一流的製作團隊創作。此外,開始探索院線紀錄電影的國際合作模式,希望在明年推出頻道參與的第一部院線紀錄電影。”

借力合拍的形式,中國的動畫、電影和紀錄片等文化作品走出去的步伐愈加快速。這些作品向世界展現了中華優秀的文化,促進了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增進了海外觀眾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增強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讓中國文化在世界舞臺熠熠生輝。

(《光明日報》記者 牛夢笛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