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傳承中彰顯家國情懷

發佈時間: 2017-09-21 08:32:21  |  來源: 中國文化報  |  作者: 劉躍進  |  責任編輯: 申罡

在中國人的心中,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每個人的生命體驗都與家庭、家族、國家緊密相連。從家出發,個人、家庭、群體、國家乃至天下,一脈相承,共同支撐著我們的理想。這就是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基於我們祖先對天的敬畏。

天是最高的境界。天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從自然層面來説,日月運作,不為堯存 ,不為桀亡,自有其亙古不變的運作規律。從社會層面來説,天就是老百姓。《左傳》説,“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于神。”民的地位是很高的。由此説來,敬天就是敬畏百姓。

中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誰能獲得百姓的信任,誰就會贏得最終的勝利。誰損害老百姓的利益,誰就必然招致滅亡。《尚書》多次強調知人安民的重要性。《荀子·王制》把君與民的關係比作舟與水的關係,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管子·四順》也説:“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天地間,民為貴,這是非常重要的民本思想。從個體的人來説,他的一言一行也必須心中有天,以德昭示天下。《大學》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种家國理論,以修身為起點,強調內心修養、個人行為的重要性,最終以經世濟民為目標,因為一個人的好壞,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它關係到家族的榮耀,關係到國家的盛衰,更關係到天下興亡。陸游説“位卑未敢忘憂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何做到修齊治平,《中庸》還有兩句話特別重要,一是正心誠意,二是致知格物。心正,才能意誠。誠有天道、人道之別。天道的關鍵在於誠,而人道的終極目標則是對誠的追求。《周易》就強調君子當進德修業,修辭立誠。歐陽修《朋黨論》也説,君子“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道義、忠信、名節,都與誠有關。守道以誠,才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報國以誠,就能同心共濟,堅守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念,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致知格物,即推誠于物,致意于實,就是強調實踐的意義。明代大儒王守仁在《答顧東橋書》中就指出,“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從某種角度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這符合認識論和實踐論的統一。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體現出對國家統一、民族強盛的認同。

《禮記·禮運》將遠古曆史的運作,分為“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兩種形態。天下為公,是説天下乃天下人共有之天下,是謂大同。當歷史進入到私有制社會以後,以血緣為紐帶,天下為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這是國家的雛形。如何維護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便成為核心問題。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強調指出,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對此,任何人都不能質疑。周秦漢唐,中國封建社會真正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富強,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基礎。康乾盛世,尊奉中華始祖,修建歷代帝王廟,強調“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東夷,文王西夷,豈可以東西別之乎?”在乾隆眼中,“中華統緒,不絕如線。”這是“《春秋》大義”中最核心的觀念,也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根本所繫。在中華一統的前提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每當中華民族危亡之日,正是彰顯家國情懷之時。無數仁人志士舍小家顧大家,舍小愛成大愛,救亡圖存,慷慨赴死。我們不會忘記天安門廣場中央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中華民族抵禦外侮,堅持統一,同心同德,反對分裂,這是歷史的選擇。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還體現出對民族強盛的熱切期盼。

每一個中華兒女,無論生在何時,身在何處,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都要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茍利社稷,生死以之。魯迅説:“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魯迅稱他們是中國的脊梁。古往今來,那些為中華民族崛起而獻身的人們也許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高頭講章,而他們的實幹,卻在生動地詮釋著一個古老民族的家國情懷和不屈品格。

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説:“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總之,中國人的家國情懷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深深地植根于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是對國家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是中華民族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文化密碼,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生動力,值得我們永遠珍惜。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