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發佈時間: 2017-04-25 14:19:17  |  來源: 學習時報  |  作者: 周葉中  |  責任編輯: 蔣新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內涵豐富,為研究和實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追求卓越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梳理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無論是歐美大學模式還是蘇聯大學體系,都不能脫離其所依存的社會制度和特定的生産關係,大學的辦學理念和治理結構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和服務於不同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歷史文化背景。在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進程中,不僅要致力於培育一流的多樣化拔尖創新人才,産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作出一流的社會貢獻,而且要汲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立足中國現實國情,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於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我們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經驗的總結和新發展。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鐫刻了幾代中國共産黨人不懈探索、砥礪前行的足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經驗,強化高等教育戰略佈局,相繼推出了以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的“2011計劃”和《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重申要“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指導思想,並對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任務路徑,表明中國共産黨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以及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認識的深化,是實現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目標的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集中體現了新時期加強和改善黨對高等學校領導的新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就是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黨的核心地位和領導作用是歷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選擇,將黨的領導貫穿于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全過程,既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現實體現,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大學建設的成功經驗。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舉辦的高等學校實行中國共産黨高等學校基層委員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可見,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中國特色的高校領導體制,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既是政治原則也是法治原則。黨委既是高校的政治核心,又是高校的領導核心,在把握辦學方向、總攬全局、科學決策、協調各方利益、全面深化綜合改革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黨委領導與校長負責緊密結合的領導體制,既實現了高校決策執行的相對分離與權力制約,有其內在的科學性,也體現了現代大學治理的基本特徵,並具有邏輯上的合理性,二者高度統一,相得益彰。實踐證明,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治理模式的顯著特徵,不僅要堅定不移、旗幟鮮明地堅持,而且要適應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不斷予以完善,拓展和豐富其運作架構,明晰職責邊界,挖掘其制度優勢,厚植內涵活力,將黨委領導與校長負責有效聚合。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我們黨主動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譜寫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新篇章。任何辦學理念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時代性和民族性。1928年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主持制定《南開大學發展方案》時規定,要“以中國歷史、中國社會為學術背景,以解決中國問題為教育目標”。回顧一百多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從跟蹤效倣到自主探索不斷深化的快速發展歷程,我們發現,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有其歷史的延續性和國情的特殊性,必須與時俱進地堅持中國特色,從實際出發,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目前,我國仍處於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跨越式追趕型探索階段。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加強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既是推動我國從數量導向的高等教育大國向內涵發展的高等教育強國邁進,主動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也是積極應對愈發激烈的全球高等教育競爭和人才競爭、進一步增強國家軟實力的迫切需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要有中國情懷,要有服務中國人民和中國發展的戰略眼光與使命擔當,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和全局意識,聚焦中國現實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堅守教育傳統與本真,創造性地運用中國智慧,始終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同向同行,始終不渝地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

既要遵循高等教育規律,也要豐富和發展高等教育理論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普遍規律,也要堅持中國特色,紮根中國辦一流大學。強調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國特色並不排斥要遵循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基本規律,二者之間並不是簡單的平行並列關係,而是內在關聯、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學術自由、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等西方發達國家總結凝練出的一系列高等教育基本規律,既為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也是我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立現代大學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和預期目標。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必須是中國的,是在中國的土壤裏孕育和生長起來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是與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休戚相關的,閃爍著中國智慧的創造與實踐。

但也需要警惕的是,不能因為強調中國特色而偏離現代大學制度的共同特徵和共同要求,而應採取學習借鑒的相容並包態度,認真分析、客觀吸取一流大學建設的共性內容,力克盲目追捧西方教育思潮,模糊套用西方模式的不自信思維方式。同時,要注意防止過分強調中國國情,片面孤立地從中國傳統甚至糟粕中尋求依據、抱殘守缺,如官本位文化慣性下高校濃厚的行政化色彩問題。這些內容並不能構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合理內核,需要客觀反思和甄別。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要探索和創新高等教育宏觀管理模式。長期以來,政府與大學的關係緊密而複雜,在中外高校辦學實踐中一直是此消彼長的矛盾關係,不受約束的大學自治是不存在的。我國的國家性質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政府主導、高度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與合理性。但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發展邏輯,需要有相對的獨立性,並在政府干預與辦學自主權之間保持平衡。其中的核心問題是政府高等教育宏觀管理方式的改革,一方面,應按照“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原則合理劃定政府高等教育管理部門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努力做到用權“授之有據、行之有規、錯之有責”;另一方面,加快大學章程建設,不斷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健全權力運作的自律機制,有效行使辦學自主權。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需要一批有擔當、能引領的校長。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不同階段,大學校長的工作側重各有不同。在起步發展階段,其首要職責是建構體系、制定規則、保障大學的有效運轉,嚴謹的學者型校長大有用武之地;而在發展提升階段,則側重於校長的戰略謀劃能力和綜合改革能力,呼喚教育家校長的出現。因為政府高等教育宏觀管理方式的變革,辦學自主權的增加以及大學治理面臨著更加複雜的內外環境與更加緊迫的任務壓力,更加強調治理方式的多元民主以及治理過程的規範透明。校長既要具有卓越的學術領導能力、全面的校情洞察能力、傑出的行政管理能力,還要兼具敏銳的統籌規劃能力和開放的全球視野,來引領大學主動適應和服務社會發展。簡言之,在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中,必須要實現從學者型校長向教育家校長的轉變。這是把握歷史機遇、深入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守望大學精神和引領社會前進的需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既需要富有教育理想、創新精神和懂政治的教育家校長為大學的學科、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等進行戰略思考和戰略謀劃,更需要具有堅定意志和大無畏精神的教育家校長統籌把握、綜合施措,全面推進大學的綜合改革,助力中國大學的世界崛起。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需要實現大學內部治理的現代化。目前,我國的大學制度仍處在探索、完善和優化過程中。構建以大學章程為基礎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全面深化綜合改革是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亟待完成和總結提升的重要任務。一方面,需要在大學內部權力運作中厘清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職責範圍,健全以學術委員會為核心的學術管理體系和組織構架,形成以學術權力為主導的大學內部權力結構;另一方面,院係是大學的基層學術組織,是學術研究和知識創造的大本營。要真正落實學術權力,必須擴大院係自主權,降低管理重心,調動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簡言之,就是在大學領導層與基層學術組織之間進行科學合理的權力配置,以保障院係自主權和學者的學術活力。

加快塑造獨創性的中國大學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學是一個研究學問、探索真理的地方”,是人類先進思想的集散地。大學不僅是一個實體的存在,更是一個精神的存在,是一個高度自覺的文化組織。它是社會的燈塔,是知識創造的園地,是人類文化傳承創新的家園。大學文化本質上具有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引領人的重要作用,是大學理念和大學精神在實踐層面的具體展現,是一所大學最鮮明的特色、最寶貴的財富和最重要的軟實力。在多元文化並存、多元價值觀交流碰撞的當代社會,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必須高度重視和同步涵育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大學文化,用富於中國特色、時代氣息和鮮明個性的大學文化培育兼具科學理性和人文情懷的新人,激勵為國為民、奮發圖強、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動力,引領社會文化前進的新方向。

首先,中國的大學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既要立足傳統,融合中西,也要堅守大學精神,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主動適應世界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趨勢,不斷豐富和發展大學文化內涵,最終實現大學文化有效引領社會先進文化的責任和使命。

其次,中國的大學文化建設必須以大學精神的建構為核心,將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等構成現代大學獨特精神品質的要素真實融入到校風、教風、學風以及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的方方面面,並使師生明確大學的使命與擔當,成為大學精神的自覺踐行者與傳播者,進而樹立中國大學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師德先行,特別是在功利價值觀導向和學術批評缺位的當下,大學應將師德師風、學術道德、學術創新作為大學文化建設和學術精神重塑的關鍵點和突破口。

再次,中國的大學文化建設必須走特色發展之路。世界一流大學往往因其獨具的個性特色和文化傳承而成就其卓越。大學文化的個性與特色代表了大學與眾不同的生命力和競爭力,而不同文化熏陶培養的畢業生,必然帶有強烈的本校文化印記。大學應對自身辦學理念、教風學風、學科建設等問題形成高度的文化自省,加快特色文化的孕育和積澱,主動凝練和彰顯具有自身特點的文化風格。千校一面的大學文化折射出當前大學文化建設的薄弱,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最後,中國的大學文化建設既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辦學理念、制度文化等內容中賦予更加豐富的中國元素,也要主動承擔起中國文化領跑世界文化的重任,成為思想和文化創新的策源地,切實履行大學傳承創新文化的功能,促進文化強國目標的實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