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支撐

發佈時間: 2017-04-25 10:14:21  |  來源: 南方日報  |  作者: 南方日報  |  責任編輯: 蔣新宇

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撐,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批示中對廣東工作提出的殷切期望。這“三個支撐”既是廣東的使命擔當和發展路徑,也是廣東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我們就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在振興實體經濟、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等方面作出表率、發揮支撐作用。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面分析國內經濟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給出的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這一重要戰略決策的提出,不僅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也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産力又注重完善生産關係,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要樹立必勝信念,堅定不移把這項工作向前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定位、依據、目標與施策重點,均有過深刻闡述,是我們做好這項工作的重要指引。去年以來,舉國上下以“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抓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行業供求關係發生積極變化,政府和企業理念行為發生積極變化。與此同時,我國的經濟導向對國際宏觀經濟政策也産生了積極影響,充分表明這一重要戰略決策經受了實踐檢驗,符合實際、富有遠見。

生産決定消費,消費是生産的目的。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産目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品質,根本途徑則是深化改革。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快速發展,廣東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長期積累了一些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等等。必須明確,這些問題不是週期性的,而主要是結構性的。要解決這些經濟領域的深層次問題,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三去一降一補”這五大任務形同五塊硬骨頭,必須要啃下。我們要懂得化解産能過剩,才能為優化供給結構騰挪空間;降低企業成本,才能讓企業輕裝上陣、激發活力;化解房地産庫存,才能穩定房地産市場、形成良好預期;擴大有效供給,才能提高投資有效性和精準性;防範金融風險,才能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總之,做到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才能消化無效産能、培育嶄新動能,讓經濟發展獲得新的動力。

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行動上,廣東邁出了堅實步伐。過去幾年,廣東抓創新驅動發展,抓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抓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産業帶建設,抓産業園區建設,抓民營經濟,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等,都是從供給側入手,用改革的辦法破解結構性難題。可以説,廣東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已經先行一步。未來五年是廣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圍繞落實習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找準關乎廣東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加強研究謀劃,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和工作舉措。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支撐,必須明確我們的側重點和著力點都在哪,當前導致供需結構失衡的關鍵因素還有哪些、如何破解,如何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在此基礎上持續用力,不斷取得新突破。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最終要落到實際工作中去。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求我們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更加注重提高發展的品質和效益,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振興實體經濟,建立現代産業新體系,建設面向未來的現代基礎設施,大力發展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以高水準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升級變化的需求,在振興實體經濟、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等方面作出表率、發揮支撐作用,引領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