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超越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建構的旨歸

發佈時間: 2017-03-27 15:54:18  |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 彭勁松  |  責任編輯: 蔣新宇

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高峰,一刻也不能離開理論思維。”黑格爾説:“密納發的貓頭鷹要等黃昏到來,才會起飛。”我們幸逢闊步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時代,偉大的時代催生精神的瑰麗。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實踐,學習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我們更加真切地感悟到哲學思維對於現實和未來的重要指導作用,更加堅定地體認到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仍然是一個值得系統鑽研的時代命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的實現以實踐為核心

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薩特在《辯證理性批判》中説:“在十七世紀後和二十世紀之間,我看有三個時代可以稱為著名的時代:笛卡爾和洛克的時代,康得和黑格爾的時代以及馬克思的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種所謂的超越,在最壞的情況下是回到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時代,在最好的情況下則是重新發現一種已包含在人們自以為超越的哲學中的思想。”可見,就連西方著名的思想家也由衷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場和實踐實現了一場真正的哲學革命。而這場哲學革命是以科學實踐觀的形成完善為標誌和主線的。

在歐洲近代哲學史上,康得在繼承前人基礎上首先把實踐概念引入哲學,發現高揚了人的主體性。黑格爾明確把實踐規定為自我意識的對象化活動,人可以通過勞動創造自然界所沒有的東西,實現自身解放,馬克思認為黑格爾“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馬克思強調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誘入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馬克思的實踐論涵攝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辯證關係。它堅持從實踐視野通向人、人化自然、社會制度、精神文化等等,把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馬克思認為,人的實踐活動是形成和判別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最根本的標誌和力量。生産生活中一切理論和現實問題,只有訴諸實踐,在實踐基礎上才能得到正確而合理的説明和解決。

馬克思實踐哲學實現了對西方傳統哲學的根本性變革,也從不同方面開啟了西方現當代哲學的序幕。馬克思的科學實踐觀既是一種社會關係存在論,同時也它是一種人類解放優先的價值論和方法論。西方現當代哲學的發展表明,如果割裂馬克思實踐哲學,過分強調實踐的某一方面、某一環節,就會走向單一的存在主義、人本主義或者科學主義,進而導致個人主義、虛無主義、機械主義瀰漫,從而重新陷入傳統形而上學的窠臼,而只有認真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把握科學實踐觀的核心才可能指引迷途羔羊重回正途。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超越境界

馬克思考察了實踐的人的活動即勞動的異化行為,分析了人同自己的勞動産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及其直接結果——人同人相異化的客觀事實。異化藉以實現的手段本身就是實踐的,那麼也只有通過實踐的超越才能揚棄異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現實的人的徹底解放為最高目的,強調通過實踐超越來改變現實世界中人的各種存在不合理性。“實際上,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産主義者來説,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在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

政治解放、人的解放始終是以外部物質條件的充分發展為基礎,必須通過批判的武器與武器的批判相結合來進行。馬克思強調,實踐中的人以其自身的感性勞動為存在基礎,馬克思認為:“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對人來説直接是人的感性(這是同一個説法),直接是另一個對他來説感性地存在著的人。”實踐超越所面向的未來社會必須具備一定的外在物質條件。也正因為如此,對物質世界具象世界的超越,始終離不開物質方面的直接手段。

馬克思的實踐超越當然也是一種思想文化上的超越,而且歸根結底,思想文化上的超越更具有社會歷史意義。馬克思認為,一個階級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佔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佔統治地位的物質關係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錶現出來的佔統治地位的物質關係。

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對現實異化世界的批判改造中,提出了一種更貼近大眾、更符合社會歷史發展需要的理想價值向度和超越社會架構,從而實現了哲學的融合與解放。“共産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

實踐超越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建構的旨歸

在馬克思的新世界觀中,實踐是超越的實踐,超越是實踐的超越,這種實踐超越哲學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特質,成為馬克思構建哲學理論、參與現實生活的思想前提,也促發了馬克思關於現實和未來社會的一系列新構想。

哲學從根本上講是關於生産生活的智慧和修為。馬克思是在對生活世界和精神意識的深刻運思批判中尋求對於社會之謎、歷史之謎、人世之謎的科學解答,當他從萊茵報時期對於現實生活世界紛繁複雜的利益關係之網中回歸現實結論的時候,在政治意識、哲學意識、世界意識上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理路。“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在窺探意識與生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聯繫中,馬克思提出了以新唯物主義為基礎的實踐超越哲學,第一次將社會歷史考察置於客觀科學基礎之上,破除了唯心主義最後的避難所。

馬克思的實踐超越哲學反對傳統哲學中普遍存在的原子化的個人主義,強調超越實踐的社會歷史性,即不少現代思想家所説的“主體間性”。“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設定的是“人”,而不是“現實的歷史的人”,“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産物,是歷史的産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

顯而易見,馬克思實踐超越哲學的超越,是對現代世界的整體哲思。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於理論滿足於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徹底的革命、普遍的人的解放不是烏托邦式的夢想,哲學把無産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無産階級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閃電一旦擊中素樸的人民園地,資本主義世界的解體和衰亡就不可避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