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英中國> 觀世界

趙可金:人民外交應成為政協的第四職能

發佈時間: 2015-03-06 11:09:3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趙可金  |  責任編輯: 毅鷗

趙可金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教授、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

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開幕了,在俞正聲主席的報告中,濃墨重彩地總結了過去一年政協的外交工作,強調外交已經成為全國政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六十年前,毛澤東在談到人民政協的任務時,將“協商國際問題”作為政協的第一項任務,表明人民政協在中國外交中的重要地位。第一屆全國政協就設立了外交組,第二屆至第六屆設國際問題組,六屆二次會議設外事工作組,1988年4月12日全國政協七屆一次常委會決定設立外事委員會。進入新世紀以來,人民政協大力加強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不斷鞏固和擴大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上海、廣東、杭州、揚州、溫州等地政協紛紛成立了公共外交協會,人民政協的外交職能日益成熟和強化。

外交轉型的産物

人民政協外交職能的強化,符合全球化和資訊革命時代外交發展的要求。在當今世界外交舞臺上,我們越來越多地聽到來自各國議會議員、商界精英、學界專家、媒體名嘴等各界人士發表關於外交事務的聲音。從批評本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到評點他國內政外交事務,且不管他們的看法是對還是錯,單就此種對外交事務積極參與的勁頭就值得關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扮演了“另一種聲音”的角色,在客觀上為一個國家的外交增加了更多的靈活性。越是全球化程度高的國家,國內輿論對於外交事務的聲音越是碎片化,聽到不同聲音的也就概率越高。相反,越是孤立於全球化體系之外的國家,越在用一個統一的聲音説話。

同時,此種外交中隱含內政的新型政策,在各國産生了兩種傾向:一是各國的國內政治事務跨出國界,擴展到對外領域。傳統上在國內代表不同的地區、民族、宗教、利益集團的議員們在外交上越來越活躍,各種有著海外利益的企業、組織和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開始在外交事務領域奔走呼號,成為外交關係領域中的一個活躍角色。二是國際政治國內化,來自遠方的某一個不起眼的國家動蕩,都會波及到一國內部,成為左右政治局勢的重要因素。在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可以令冰島國家財政體系崩潰,令許多歐洲國家陷入捉襟見肘的債務危機。來自冰島的火山灰,可以令無數航空公司關門歇業,波及成千上萬個家庭的生活。恐怖主義、地區安全、毒品問題、核擴散問題、氣候變化、金融動蕩,幾乎所有的議題都已經分不清哪一個是國內問題,哪一個屬於國際問題。

此種國際事務和國內事務的混合交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幾乎所有國家機構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當今時代越來越成為一個外交化和“外交革命”的時代。置身於這場歷史性變動中間的中國,隨著自身捲入全球化程度的提升,也需要重新定位包括全國人大、全國政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央軍事委員會等國家機構的外交角色,在傳統上由中共中央領導、國務院和外交部執行外交政策的體制下,其他國家機構也的確到了應該著手考慮如何強化外交職能和增強服務外交大局的時候了。其中,相比全國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央軍事委員會等國家機構,全國政協在參與外交事務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完全可以在外交中大有作為。

政協的外交潛力

人民政協是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組織,在外交上有著獨特的優勢。

首先,全國政協作為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能夠代表中國各個領域民眾的國際觀。目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由中國共産黨、八個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人民團體、各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歸國僑胞的代表,以及特別邀請等34個界別的人士組成,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體察民情重要渠道和橋梁。從全國政協發出的對國際問題的聲音,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和社會性。

其次,全國政協委員大多是來自社會各界的精英,具有很強的國際話語能力。尤其是工商聯、僑聯、科技界、社會科學界、經濟界、對外友好界、體育界、教育界等界別的政協委員,基本上都有著廣泛的國際業務聯繫,對國際問題和涉外事務非常熟悉,他們對外交事務的看法尤其值得重視。由他們代表中國社會各界參與外交事務,在國際問題上表達全國政協的聲音,不僅有著實際的可行性,而且必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再次,全國政協的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也是參與外交事務的優勢之一。根據中國人民政協組織法,全國政協具有政治協商職能,可以就國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針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進行政治協商。全國政協具有民主監督職能,有權對中共中央與國家領導機關制定的重要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情況進行民主監督。全國政協具有參政議政職能,有權對向黨政領導機關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獻計獻策等。憑藉這些職能,政協機關只要敢於發出聲音,善於發出聲音,完全可以在外交事務中大有作為。

此外,全國政協已經在國內事務中形成了一系列比較成熟而有效的工作方式,這些工作方式也完全可以拓展到外交事務領域。比如全國政協的各種會議制度,可以成為討論外交事務和國際問題的重要平臺。全國政協的提案制度,可以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向外交部門反映意見和建議的有效機制。全國政協的視察制度,可以成為政協委員了解外交情況、檢查外交工作、研究外交問題、討論外交事務和實行外交建言的重要途徑。全國政協的專題調研製度以各專門委員會為依託,以課題為紐帶,聯合、組織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圍繞國家外交的中心工作,有重點地進行調查研究,完全能夠提出切實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廣泛、及時地反映社會的事實情況和群眾的意見呼聲,為中央把握形勢、正確決策提供重要依據,並推動一些實際問題的解決。所有這一切,都表明政協比其他國家機構在參與外交事務上有著更大的可行性。

政協的第四項職能

傳統上,人民政協承擔著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三項主要職能,但隨著中國與世界關係的變化,人民外交應該成為人民政協的第四項職能。隨著中國與世界互動程度的不斷加深,協商國際問題不能總是由中國人自己來協商,還需要廣泛吸納世界各地的國際友人共同協商,尤其是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很多重大政策和規劃離不開與其他國家社會賢達的協商,應該逐步將與中國有著密切聯繫的國際友人吸引進入政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僅應該中國人民自己協商的統一戰線組織,更應該是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協商的統一戰線組織。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中國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人民政協應該成為推動中國與世界相互了解的橋梁和紐帶。隨著中國國際化水準的提高,人民政協應該通過制度創新,把人民外交作為全國政協的第四項職能,將人民政協建成亞洲的政協、世界的政協,不斷開創協商外交的廣闊空間。近年來,全國政協致力於加強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與交流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在參與外交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到2009年底,全國政協已經同128個國家的236個機構和13個國際或區域性組織建立了友好關係。在今後的實踐中,只要準確定位、創新機制、大膽探索,完全可以走出一條既能充分發揮人民政協特色和優勢,又能更好服務國家外交的道路來。

本站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來源觀點中國,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