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英中國> 觀世界

張軍擴:引領新常態需要用好“兩隻手”

發佈時間: 2015-02-27 10:24:57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張軍擴  |  責任編輯: 毅鷗

張軍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

引領新常態有不同方面的目標,其中最重要的目標是形成一種新的發展方式,使經濟以這種新方式平穩運作。這種新方式的特徵可以概括為經濟更加高效、社會更加公平、資源環境更加可持續。形成這樣的發展方式,需要用好“兩隻手”,讓政府和市場正確地發揮各自作用。

歷史經驗表明,在現代化的各個階段都要發揮好政府和市場的作用,但在不同時期政府和市場作用的範圍和強度並不相同。在現代化早期,政府在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範圍更大一些、力度更強一些。像德國、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在其現代化建設或者現代産業發展起步階段,政府都通過制定發展戰略、集中優質資源、扶持主導産業等方式推動經濟發展。我國現代化起步較晚,屬於追趕型經濟體,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有其合理性。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與其他發展中和轉型經濟體相比,我國在相同時間內取得的發展成就非常突出,原因就在於我們既不斷擴大市場作用,也有效發揮政府作用。

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跨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在新的發展階段,政府和市場作用的空間和強度都會發生變化。這不僅是因為政府干預已經産生一定負效應,而且是因為在更高發展階段上,發展環境、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更大,資源優化配置的具體路徑和效率改進的具體方式更難把握,政府作出正確抉擇要比過去困難得多,政府作用的領域與過去相比也有很大差別。在這種背景下,需要更多主體參與決策、推動發展,也就是更多地發揮市場作用。

具體到新的發展方式形成上,政府和市場應找準各自的位置。在提高經濟效率方面,市場應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政府應發揮規劃引導、宏觀調控、維護統一市場、規範競爭秩序等作用。在促進社會公平方面,政府應發揮更大作用,不僅在公共服務供給、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收入分配調節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而且為市場各主體、社會各階層創造公平發展環境。在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政府應承擔起標準制定和實施、環境監管執法等職責,並通過健全體制機制激勵和約束市場主體,使其在綠色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在中央提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各地對引領經濟新常態表現出極大熱情。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這種熱情變成地方政府對經濟進行新一輪的不合理干預。如果是那樣,就不見得能保持住我們想要的新常態。要正確引領新常態,必須有正確的作為。

引領新常態,既涉及生産方式轉變,也涉及生活方式轉變,需要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政府要制定好規劃和政策,居民要轉變消費方式,企業要根據發展環境變化和國家政策調整轉變經營策略和生産方式。應加大對新常態的宣傳引導和研究闡釋力度,進一步明確新常態提出的時代背景,進一步弄清新常態的內涵和外延,把中央精神變成全民共識,讓企業和消費者了解新常態,使市場主體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新常態發展。

人力資本提升和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動力。引領新常態,需要完善基礎教育、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加大對這些領域的投入,加快提升人力資本。應通過完善科研體制,建立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推進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發,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資源空間配置結構直接影響經濟運作效率和區域發展公平,優化資源空間配置是引領新常態的重要途徑。應加快國內統一市場建設,打破阻礙要素流動的行政性壁壘,完善交通、通訊基礎設施網路,促進要素更加自由和便利地流動。結合落實“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完善區域政策體系,加快在中西部地區培養若干具有戰略意義的增長極,促進形成有利於提高資源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的生産力新佈局。

引領新常態,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深化改革,消除體制弊端。應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建立鬆緊適度的監管體制,引導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完善公共服務體制和收入分配製度,促進社會公平;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體制,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促進可持續發展。

本站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來源觀點中國,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