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中國夢時強調:“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這一論述為中國公共外交的發展充實了內涵,指明瞭方向。回顧世界大國崛起歷程,都曾遇到三大難題:認識自己、成為自己、表達自己。認識自己,就是要認清自己的多重身份——東方文明大國、新興大國、發展中大國、社會主義大國;成為自己,就是要將“三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變成意識自覺與行動自覺;表達自己,就是對外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闡明中國價值,這正是中國公共外交的主題。這裡又細分為五個基本問題:為何表達?誰來表達?向誰表達?表達什麼?如何表達?
一
為何表達?這是公共外交的時代使命問題。
國家認同與價值建設關係該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能否立於不敗之地,正所謂“如果你不能表達自己,就將被別人所表達”。公共外交是以做外國民眾的工作來表達自身認同的手段,關乎一國的制度安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硬實力與軟實力均無人可望其向背,於是乎飄飄然,“歷史終結論”甚囂塵上,“新帝國論”濫觴於世。2001年“9·11”事件的發生,昭示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國力如果不能為外界所接受,反而會造成國家安全威脅。這也從側面提醒我們,日益增長的中國實力如果不能為國內外民眾所理解和支援,也會給中國的國家安全造成危害。
當今世界,公共外交關乎國家形象、國家品牌、國家聲譽與國家誠信,直接影響産品出口、吸引外國旅遊與投資,成為軟性生産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説以前我們更多考慮的是如何讓中國更好、更快地崛起,現在是考慮崛起的實力如何為世界所接受、欣賞、包容的時候了。這就是公共外交的時代使命。中國近年提出,打造與周邊國家的安全共同體、與發展中國家的命運共同體、與發達國家的利益共同體,就是要讓崛起的中國實力更好地融入其他國家和地區,從而讓外界接納中國崛起。這不只是減少崛起阻力,更在推動中國與世界的相互塑造——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從單向接軌轉變為雙向建構。中國不斷在適應世界的變化,世界也在不斷適應中國的變化。中國與世界的關係邏輯從“改變自己,影響世界”到“改變世界,影響中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我們因此提出中美致力於建立新型大國關係。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從未間斷的古老文明,正在實現偉大復興,開創著人類文明史和全球化史的奇跡。一些西方學者期待中華文明能啟迪西方社會走出危機,發展中國家期待學習借鑒中國發展模式,新興國家期待借助中國力量推動國際秩序更加公正、合理……世界的中國期待,增進了中國公共外交的自信與自覺。以人類共同體理念推進中國與世界的和平發展、包容性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成為中國公共外交的時代挑戰。
二
誰來表達?這是公共外交的主體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基本內涵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歸根結底,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可以説,中國夢為公共外交點睛,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公共外交的使者。因此,公共外交的主體不只是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包括社會力量、非政府組織和個體,還包括六千萬海外華人華僑,讓他們都成為傳播中國形象、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
中國夢實現了從中國崛起的他者表述向自我定位的轉變,增強了中國公共外交的自信與自覺,其世界意義就是從回答崛起過程中“我不是什麼”、“我不做什麼”,向崛起之後“我是什麼”、“我要什麼”轉化,關鍵是實現“中國,讓世界更美好”的承諾。中國在追求實現“中國夢”的同時,也在推動其他國家的人民實現自己的夢,這些“夢”共同匯聚成“世界夢”,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費孝通語)。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夢,也應是世界夢。
三
向誰表達?這是公共外交的客體問題。
中國特色的公共外交把國內外民眾對中國政策的理解與支援,作為主要任務之一。當然,公共外交的客體主要是外國民眾。可以説,公共外交是全球化時代的國際統戰,秉承“團結友華派,爭取中間派,孤立頑固派”原則。外國民眾中對華友好、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要鞏固,對華敵視的暫緩爭取——畢竟形勢比人強,事實勝於雄辯,自然會化解頑固派的中國心結,重點是爭取中間派、猶豫派。
提升中國形象,就是通過戰略溝通塑造對方政治、輿論精英的中國觀,通過文明對話培養對方知識分子、文化藝術人士的中國意識,要讓友華派、中間派、頑固派形成對華印象的最大公約數,並讓友好派帶領中間派,感化頑固派,在讓外界客觀、全面、動態地認識中國新形象,理解複雜中國的內政外交。為此,要推進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建設,並推動智庫積極走出去,按照大傳播理念,發揮好新興媒體作用,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
俗話説,“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中國公共外交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也應結合當地的民情及對華態度,設計不同的策略、重點。對發展中國家,要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真誠地幫助他們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在國際上積極回應他們的期待;對發達國家,多傳播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帶給他們的巨大機遇,展示中國的現代化也是借鑒、折射西方現代化成就,增強其對中國崛起的認同感、成就感;對周邊國家,要創新人文交流方式,促民心相通,培育客觀友善的周邊輿論環境。
四
表達什麼?這是公共外交的內涵問題。
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闡明中國故事背後的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公共外交的三大內涵。
傳播中國文化,關鍵挑戰是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轉化為對中國當代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將對中國當代文化的興趣與熱愛轉化為對現實中國的興趣與熱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講好中國故事,已經成為近年中國公共外交的重點努力方向。中國被公認為全球化的得益者。這並非偶然,需要我們講清楚中國成功故事背後的制度根源與文化基因,尤其是中國國家治理體系與發展模式,這是中國之所以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50%、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率高達70%的中國密碼。用好大數據,以宏大敘事講清楚中國所發生的文明轉型——5000年來首次實現從內陸文明向海洋文明、從農耕文明向工業(資訊)文明、從地區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轉型,以及這三種轉型對人類文明轉型的偉大貢獻。與國際主流媒體、出版社合作提供影視、文學作品,將這種宏大敘事變成諾貝爾文學獎、世界電影大獎,網路遊戲等産品。
闡明中國故事背後的價值訴求,是中國公共外交新的努力方向。長期以來,國內外有種錯誤認識,認為中國的成功國內靠摸著石頭過河、國際上靠搭全球化便車,缺乏自身價值觀,因而這種成功具有偶然性、不可持續性,由此滋生“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中國強硬論”等種種言論。這是對世俗文明崛起的偏見。因此,必須講清楚中國成功故事背後的價值根源。中國夢為此出了個好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進一步將中國夢理念化。
五
如何表達?這是公共外交的方法問題。
打鐵還需自身硬。正人先正己。練好內功是表達自己的前提條件。全面深化改革確立中國社會主義制度比較優勢,增強了中國表達的底氣。在國際話語體系未創立之前,可借船出海——一方面借助發達國家傳播途徑,通過收購、入股、代理和市場置換,傳播中國;另一方面借助不同國家推崇的價值觀,在當地講好中國故事。比如,歐洲地區對婦女權利總體較關注,可以與BBC合作拍攝《Chinese Herstory》(中國女性史)電視紀錄片,從女媧補天、武則天、黃道婆講到今天的李娜等,看中國女性在中國家庭、社會文化傳承中所起到的獨特作用,闡明中國的價值觀。同時應大膽走出去,經營、完善好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等旗艦項目。
為更好地表達中國,可以三部曲推進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建設。
第一步,繼承。中國話語權建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現在的中國如何繼承中華傳統文化道統?德國崛起的歷史值得借鑒。近代德國是先實現精神啟蒙,而後實現政治立國的,政治立國也因精神立國而得以最終完成。德國1871年統一前後,思想家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是,如何擺脫日耳曼蠻族形象?赫爾德在《人類歷史哲學概念》中提出與文明相對的文化概念,突破了只有英、法才是文明的,其他都屬野蠻的觀念,為德國崛起奠定思想條件。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進一步將文化界定為精神層面,而文明為物質層面,認為西方文明已經進入文明階段,喪失原有的文化創造力,只剩下對外擴張的可能性。就這樣,《西方的沒落》以文化解構文明,以“德意志中心論”取代“西方中心論”,成功讓德國精神上站起來。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更是將德國人精神上站起來賦予更大的宗教內涵和歷史必然性——誕生於德語區的新教成就了資本主義。換言之,德國的崛起是因為引領了資本主義時代,是為時代而崛起。對我們而言,也經歷過類似的文化解構過程,只是幾乎全部針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解構西方“普世價值”的理論勇氣。兩岸、東亞如何攜手繼承好中華文化道統,改變“崖山之後無中國,明朝之後無華夏”的日本歷史觀,以及滿清入關後中華文明道統移到朝鮮半島的文化觀,以共同的文化身份包容國家政治意識,這是中國成為自己、表達自己的嚴峻考驗。
第二步,包容。中國話語權建設的又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處理中國特色與西方理念的關係?美國崛起的例子為我們以包容思想打造我話語權建設提供很好的借鑒。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巴黎和會期間,美國威爾遜總統將列寧此前提出的“民族自決”觀念在巴黎和會推銷,成為“十四點聲明”的一項關鍵內容,確立了美國後起之秀的國際話語權,改變了在歐洲人眼中美國不夠文明的陳舊形象。這就提示我們,今天的中國也應該在我原生文明底蘊中,提出更加囊括性的話語體系,攜手國際社會開創新人文主義。
第三步,創新。中國話語權建設的第三個關鍵問題是,如何以新技術闡明中國的價值觀?新興媒體日新月異,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甚至價值觀念不斷更新、日益多元。這就要求我們以“源於中國而屬於世界”的傳播理念、思維範式、理論勇氣,發揮好後發優勢,積極打造新概念、新範疇、新表達,打造既具中國特色又具世界性的話語體系。
總之,公共外交的生命力在於知行合一,目標是從和而不同到殊途同歸,理念是“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公共外交就是在認識你自己、成為你自己之後表達你自己的舉措。表達好中國,正是中國公共外交的主題。隨著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繼提出,中國公共外交邁入自信、自覺的發展階段。中國公共外交的春天已經來臨,有逐步邁入大公共外交時代之勢。
本站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來源觀點中國,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