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英中國> 觀世界

王輝耀:海歸在今天中國更加重要

發佈時間: 2015-02-26 10:03:23  |  來源: 環球時報  |  作者: 王輝耀  |  責任編輯: 毅鷗

王輝耀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中國國際人才專業委員會會長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人才競爭越發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國已經不知不覺迎來了“海歸時代”。2013年,我國出國留學總人數達到41.39萬人,同比增長3.58%;同年留學回國人數達到35.35萬人,同比增長29.5%,留學回國人數增長速度遠大於出國留學人員增長速度。1978年至2013年底,中國留學歸國學生累計達到144.48萬人,是同期出國留學學生總數的47.2%,接近一半的出國留學人員學成後選擇回國發展。

“海歸時代”到來的同時,關於海歸變成“海帶”“海歸擱淺”、海歸優勢不再、海歸帶回意識形態風險等聲音不時見於各種媒體,讓人們對海歸、對留學産生了一些誤解。

近一個半世紀的中國留學潮,對中國近現代化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從新文化運動旗手到共和國建設的重要力量;從中國近代教育制度奠基者到中國科技事業締造者;從全球化時代高科技創業精英到如今已不可小覷的新生代海歸力量。中國海歸在社會各個領域前驅領路,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隨著“歷史上最大的海歸潮”湧來,日益膨脹的海歸群體本身也在分化,既有高精尖人才、優秀人才、特殊人才,也有一般人才甚至不合格的人才;人們對“海歸”進行多元化解讀也在所難免,“海帶”“海鷗”“海泡”“海根”等一系列名稱隨之而來。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新時期中國留學大眾化、多元化、個性化的具體表現,它從一個側面説明中國越來越強大,主動參與國際化的中國人越來越多,這對於中國的全球化發展並非壞事。

就海歸個人而言,“海帶”並非普遍現象,留學的價值也受到海歸們普遍認可。根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藍皮書《中國海歸發展報告(2013)》的研究發現,雖然多數海歸回國就業的薪資水準比預期要低,但海歸群體的就業難現象並不突出。86%的海歸能在6個月內找到工作,表明多數海歸併沒有變成“海待”或“海參(剩)”。雖然有48.8%的就業型海歸認為需要花5年或者更長時間收回留學成本,但回國就業的海歸中有半數以上認為留學是划算的。海歸在創造力、跨學科交流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方面收穫頗豐,80%以上的海歸認為自身的學識水準高於同行人士。況且,用“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評價留學發展是否划算的思維已經過時,留學的價值不能單純依靠“工資的高低”去衡量,國際化的視野和思維不管對於海歸本人還是整個國家和民族來説,都更為重要。

也有人質疑海歸帶回了意識形態風險。其實不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曾指出,多樣性思想的存在是化解偏激和錯誤思想的解毒劑。在全球化、網路化時代,留學人員在經歷多元文化衝擊後,更容易以國際視野看待中國,他們對祖國的感情更為真摯,更容易擁抱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13年10月,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週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強調“使留學人員回到祖國有用武之地,留在國外有報國之門”。2014年12月,習近平又強調,“新形勢下,留學工作要適應國家發展大勢和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統籌謀劃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綜合運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培養造就更多優秀人才,努力開創留學工作新局面”。可見黨和國家對留學事業和海歸人才的高度認可和重視,也將繼續推動留學人員為中國的發展同心戮力。

本站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來源觀點中國,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