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英中國> 觀世界

魏程琳:莫讓三俗打敗鄉村民俗

發佈時間: 2015-02-25 16:01:09  |  來源: 環球時報  |  作者: 魏程琳  |  責任編輯: 毅鷗

魏程琳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在這個春節假期裏,回到家鄉的人們會發現以往的文化生活和方式變得越來越貧乏,尤其是一些地方的農民工們,除了看電視、請客吃飯、玩麻將,基本沒什麼其他文化生活。結合近年來在全國各地農村調研,筆者對鄉村文化的現狀與問題頗有感觸。

鄉村文化活動不僅僅是農民閒暇生活的娛樂方式,而且是社會價值最為重要的傳播、生産途徑和機制。當前各地農村仍然保留的傳統文化活動,如關中農村的廟會、湘西農村的賽龍舟、各地的清明祭祖、看大戲等活動,都發源於中國的歷史傳統之中,與農民的生産生活密切相關,承載著農民的喜怒哀樂,表達著農民的是非對錯、仁義孝悌觀念,傳播著孝道、和諧、正義等社會價值。

伴隨著打工經濟的興起,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原有農村社會受物質主義、功利主義、消費主義等思想衝擊,鄉村文化活動漸趨荒廢。就連最為隆重的春節,不少農村也再無任何節慶文化活動,多地農民在“麻將聲中過新年”,於是許多人感嘆過年沒有年味。

在社會轉型期,農村傳統文化活動逐漸式微,新的文化活動又未形成,農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精神生活極度空虛,低俗娛樂、邪教組織便乘虛而入,有的農村出現了帳篷跳脫衣舞的低俗現象,衝擊著鄉村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念;更為嚴重的是,地下宗教組織、邪教組織在農村蔓延。這表明,優秀、先進的文化不佔領農村陣地、引導農民的精神生活,這塊陣地很可能會被庸俗、落後的文化所佔領,鄉村文化建設是一項緊迫而又嚴峻的任務。

經過近幾年在十省農村調查,筆者發現:鄉村文化建設的關鍵在於組織建設,即凡是有組織能力的村莊,文化工作做得都比較好,農民的文化生活水準都比較高。但是近20餘年來,全國各地鄉鎮文化站很多已名存實亡。

鄉村文化工作要堅持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方向,前提則是保證文化活動的公共性,即保證活動參與的公共性、活動傳播價值的公共性,而公共性的根本保障就在於超越于個人和家庭的社會公共組織建設。筆者認為,基於當前鄉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第一,要解決基層文化部門的辦公場所、辦公經費問題,賦予文化部門一定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第二,督促政府文化工作人員深入基層,了解、關心農民文化生活的現狀和需求,制定符合地方實際的文化建設方案;鼓勵農民結合地方民俗節慶文化,自主創新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

第三,在集中居住點建設固定的文化活動場所,讓農民閒暇時有去處,營造農村公共文化活動空間。

第四,充分重視農民組織工作,尤其是留守農村的婦女和老人的工作,在有內生文化組織的村莊,尊重、引導地方民俗文化活動,保證鄉村文化發展方向;在缺乏內生文化組織的村莊,引進政府力量和社會力量,激發、培養文藝積極分子,發掘優秀組織人才,引導農民自我組織、自我建設。

本站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來源觀點中國,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