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將在何種水準上保持穩定?我認為,速度並不是新常態的核心問題,提質增效才是。從國際環境和國內供需條件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速較大可能會處在6%—7%之間,當然,這不是一個年度數,而是指一個階段的年均數。把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後GDP上調3.4%計算在內,“十二五”期間年平均增速預計將達到8.5%左右。從實現中長期發展目標所需要的最低經濟增速的角度來考察,實現十八大報告提出的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十三五”期間保持年均6%的經濟增速即可。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只有做好引領新常態這篇大文章,才能實現“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轉換”的歷史任務。而實現這一轉換的重要標誌,一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二是結構調整及發展方式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三是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基本形成。
高速增長階段,由於潛在需求旺盛、資産價格持續上漲,粗放增長模式下的一些矛盾和風險容易被掩蓋和吸收。進入新常態後,伴隨著增速下行和結構調整,原有的風險化解機制難以繼續生效,被掩蓋的矛盾和風險就會逐步顯露。例如:製造業面臨嚴重的産能過剩,資産重組和結構調整會引發産業更替、企業劣汰、員工轉崗;在地方政府性債務、影子銀行、房地産、企業互聯互保等方面潛伏著不少風險,且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存在快速擴散和惡化的可能,等等。
新常態也蘊藏著新機遇。經濟結構調整難免陣痛,但調整成功了將會提升資産品質和産業結構,並創造出新的工作崗位和更大的價值;一些傳統産業需求雖然飽和了,但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和新的需求正在涌現,供給創造需求的空間無限巨大;出口增長雖放緩了,但利用裝備能力、産業配套能力和資金輸出等優勢,在新一輪國際分工中迎來了向産業鏈中高端邁進的歷史機遇;保護環境、治理污染會增加成本,但提供需求快速增長的生態産品,走低碳、綠色發展道路,則會帶來新的商機。同時,我國每人平均GDP按人民幣與美元匯率計算僅相當於美國的1/8,居民最終消費率、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農業勞動力佔比等指標,與美國相比均有相當大的差距,國內市場擴張、服務業加快發展、城鎮化快速推進等都具有廣闊的空間。
本站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來源觀點中國,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