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英中國> 頭條新聞

樓宇烈:增強中華文化主體意識——從“仁者自愛”説開去

發佈時間: 2015-02-06 13:19:29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樓宇烈  |  責任編輯: 毅鷗

 

樓宇烈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仁”,是儒學的一個核心概念。人們對它的理解並不完全相同。就連孔子的三位高足,理解也有高下之分。《荀子》記載,孔子向他的弟子子路、子貢和顏淵提出一個相同的問題:“仁者若何?”子路認為,“仁者使人愛己”。對這個回答,孔子的評價是:“可謂士矣”。這個評價已不低。子貢認為,“仁者愛人”。對這個回答,孔子的評價是:“可謂士君子矣”。這比對子路的評價高了一層。顏淵認為,“仁者自愛”。對這個回答,孔子的評價是:“可謂明君子矣”。顯然,這是一個更高層次的評價。

為什麼孔子高度肯定“仁者自愛”?這是因為,在儒家看來,一個有仁德的人一定是自愛、自尊、自立的人,而一個真正自愛、自尊、自立的人一定會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樣,他就會愛人,也容易贏得他人的愛。儒家的這一理念對我們今天增強中華文化主體意識很有啟示。

當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鋒之勢前所未有,西方強勢文化深刻影響甚至侵蝕著一些欠發達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強自身的文化主體性,成為這些國家和民族最關切的問題之一。對於中華文化來説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主體意識,就有可能被其他文化侵蝕甚至同化,淪為“文化殖民地”。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提倡增強中華文化主體意識,就是要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是中國人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家園,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只有堅持並不斷增強中華文化主體性,我們才能有針對性地吸收異質文化的有益養料,滋潤、豐富和繁榮、發展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有足夠的智慧與氣度消化外來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個例子。在數千年的發展中,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廣泛吸納各種文化養料而始終具有自身鮮明特色,就因為它對外來文化並不是簡單地拿來或拒斥,而是始終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然而,近現代以來,一些人對文化的認識存在兩個顯著的不平衡:一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不平衡,二是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體現在教育中,就是對中華文化關注不夠,而西方文化卻佔極大比重。這是有失偏頗的。

《論語》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和弟子週游列國,到衛國一看,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弟子問:人口這麼多,下一步該怎麼發展?孔子曰:“富之”。就是説,讓人們的生活富裕起來。弟子又問,如果大家都富裕了,該怎麼辦?孔子曰:“教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甚至在許多外國人看來也“富”起來了。接下來該怎麼辦?就該像孔子所説的“教之”,加強教育。但問題在於教什麼。是沿著西方文化的“引導”來教,還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我看來,後者才是我們的正確選擇。當前,增強中華文化主體意識,最迫切的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認真研究和吸取傳統倫理觀念中的合理因素,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倫理觀念、道德規範和社會秩序。

總之,我們既要有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又要有寬廣的世界眼光;既要有開放接納、交流融合的雅量,又要有不削足適履、不買櫝還珠的智慧和定力,這樣才能在文化精神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本站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來源觀點中國,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