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英中國> 頭條新聞

鄭長忠:建構黨的群團工作新常態

發佈時間: 2015-02-06 10:38:12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鄭長忠  |  責任編輯: 毅鷗

     鄭長忠 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新時代的群團組織,必須克服機關化和脫離群眾等現象,主動適應市場經濟帶來的變化,主動適應網路社會帶來的挑戰。

在革命與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産黨形成了一套聯繫與組織人民群眾的方式,一方面通過政黨自身組織直接聯繫與組織群眾,另一方面通過建立或整合與社會各階層有著密切聯繫或體現利益代表的群眾組織,來實現對人民群眾的聯繫與組織。後者就是黨的群團工作。中央近日印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正是針對群眾工作手段的一次重大改革。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的交往方式與生存形態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存在著差異,從而決定著黨的群團工作組織方式與工作手段必須進行針對性的調整與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第一次社會結構轉型,來自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體制構建,是基於制度創新所引起的社會結構轉型;第二次社會結構轉型,來自全球化與市場化加劇,是基於技術革命所引起的社會結構轉型。

為了應對第一次變化,中共中央在1989年12月下發了《關於加強和改善黨對工會、共青團、婦聯工作領導的通知》,提出充分發揮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的作用。當時整個社會還處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階段,市場經濟尚未成為主導力量,社會分化程度不明顯。因此,壯大工青婦功能的改革收效明顯。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正在經歷市場經濟和網路社會所帶來的雙重社會結構轉型。同時,現代國家治理形態的各要素也基本生成,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單位社會正在解體,社會成員生存形態從單位化向原子化轉化,個體主體性大大增強,導致傳統群團組織整合群眾的社會基礎開始發生變化。許多企事業單位的工青婦組織,功能嚴重縮水,甚至一年只能操辦幾個節日的聯歡,而大量的社會成員難以找到體現訴求和實現集合的有效乃至合法組織。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這次文件所涉及的群團組織已不再局限于工青婦三家,而是以工青婦為代表的既有群團組織。中央還進一步對群團工作提出了“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改進提高,不能停滯不前”的新要求。人民群眾的交往方式與生存形態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全新目標也已經確立,這都要求黨的群團工作必須適應新變化,建構新常態。

網路時代的社會成員趨於從原子化向自組織化轉化,利益訴求也産生了新的表達方式。為了最大化盤活既有的群團組織資源,實現差異化聯繫不同群體的人民群眾,新時代的群團組織必須克服機關化和脫離群眾等現象,主動適應市場經濟帶來的變化,主動適應網路社會帶來的挑戰。不僅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還要堅持服務群眾,並將服務群眾上升為工作生命線的高度。

  

本站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來源觀點中國,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