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英中國> 觀世界

姜義華:構建我們自己解釋歷史的話語體系

發佈時間: 2015-02-04 11:23:54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姜義華  |  責任編輯: 毅鷗

   

    姜義華 復旦大學教授

回顧近代以來中國史學的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史學界曾經激烈爭論的一些重大問題最終幾乎都以無解而擱置。原因何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100多年來我們對中國歷史作出的解釋,一些基本根據、基本前提、基本框架起初大多是從西方來的,是經過日本闡發轉輸而來的;後來我們的馬克思主義的解釋,好多也是經蘇聯詮釋轉輸而來的。仔細想一想,近代西方構建解讀中國歷史框架的有些思想巨匠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其實很有限。我們要遵循馬克思主義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歷史的根本原則,從中國歷史出發,構建我們自己解釋歷史的話語體系,科學解釋中國歷史。

今天,中國的發展需要我們確立一個大歷史觀,對中國幾千年來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各個方面作全方位深入了解,同時對世界歷史包括不同文明、不同國家發展狀況作通盤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個大視野裏深刻認識中國的歷史,達到“述往事,思來者”的目的。做到這一點,需要從中國歷史出發,從文明史的角度,圍繞中國這樣一個巨型國家、中華民族這樣一個巨型民族、中華文明這樣一個巨型文明成長的全過程及其主要特徵,構建起我們自己解釋歷史的話語體系。

強調從中國歷史出發構建解釋中國歷史的話語體系,是因為中華文明幾千年來一直在走自己的路,具有自己的獨特性。比如,在審視中華文明時,不能不首先注意到統一國家長期存在延續這樣一個事實。中國最初是在廣大農耕地區形成穩定的統一國家,隨後又與廣大遊牧地區、山林農牧地區形成彼此優勢互補、包容性很強的統一國家,創造了郡縣制、科舉制、科層制、權力制約與監督等一系列使統一國家長期有效運作的制度。一旦出現動亂與分裂,人們依然將重建統一國家及相關制度作為首要訴求。

  再如,在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將個人、家庭、鄉里、地方、國家、天下相互連接為一體的家國共同體,是中國統一國家得以存在和延續最為廣泛最為強固的社會基礎。歷史上,中國統一國家的國家治理通常只到縣一級,其下是具有血緣關係的家庭、家族,具有地緣關係的鄰里、村社,具有職緣關係的同學會、同鄉會、行會,具有同樣宗教信仰的民間宗教團體,以及形形色色的各類幫會在實際運作。家長、族長、地方士紳、地方能人,乃至所謂地方梟雄,經常是其領袖人物。這些草根社群團體,能夠借助家訓、家規、家范、族規、族約、族訓、村規、鄉約等對其成員進行有效動員、控制與管理,通過共同信仰、共同習俗以及共有財産、公共事業、共同活動化解眾多矛盾、協調各種關係,增強社會凝聚力,穩定基層秩序,從而成為國家政權對基層進行有效治理的重要支柱,成為動亂與分裂後重建統一國家的重要力量。

  還如,中華文明不像其他諸多文明那樣有一個統一宗教、統一教會。中華文明在精神領域佔據重要地位的一直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直面現實的責任倫理。幾千年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政治倫理,“以義制利,以道制欲”的經濟倫理,“中為大本,和為達道”的社會倫理,“道義相交,天下文明”的世界倫理,一直是人們衡量與判斷是非的準則。中華文明包容眾多宗教,但知識、情感、意志、審美等都不離不棄這些社會責任倫理。而這可能正是中華文明的長處。

  中華文明發展史中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重新審視。研究這些問題,不是一味去肯定,也不是一味去否定,而是要發現歷史、還原歷史,真正認識中國歷史的本來面貌,並實事求是地給以恰如其分的科學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解釋中國歷史的話語體系,不隨著西方話語人云亦云。

  

本站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來源觀點中國,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