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英中國> 頭條新聞

姚洋:中國經濟7%增長十年,完全可能

發佈時間: 2015-01-22 14:41:24  |  來源: 環球時報  |  作者: 姚洋  |  責任編輯: 毅鷗

姚洋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了我國2014年的經濟統計數據。和早先各方的預測一致,2014年全年GDP總量的增長速度為7.4%,為自1990年以來的最低增速。多數機構和經濟學家預測,今年GDP的增速將進一步回落,進入7.1-7.2%的區間。

增速放緩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

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從淺層次來看,它是本屆政府對2008年至2010年財政和貨幣擴張政策進行回調的結果。金融危機發生之後,中央政府果斷實施了大規模的財政和貨幣刺激計劃,穩定了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但同時也極大地推高了整個經濟的金融杠桿率,造成了房價的快速上漲,引起社會上普通民眾的不滿。

本屆政府上臺之後,把降低我國經濟的金融杠桿作為一個重要的政策目標,因此實施了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偏緊的貨幣政策。這些政策對於穩定房價、控制金融杠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以經濟增長速度的微弱下調換取了結構調整的成果。

從更深層次來看,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是我國經濟結構自身變化的結果。過去十餘年見證了我國工業化的高潮,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於第二産業的快速擴張。如果沒有全球金融危機,這個高潮可能會持續到2015年左右;但是,金融危機大大降低了國外市場對我國工業産品的需求,我國的工業化高潮提前結束了。上一輪財政和貨幣刺激計劃穩定了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但對製造業的幫助有限,增長主要來自於固定資産投資。

到2020年,中國經濟將以內需為主

工業化高潮結束,為我國經濟結構帶來了一些正面變化。自2000年以來,我國經濟一直被高儲蓄和低消費所困擾,但2010年以後,消費佔GDP的比重開始上升。外需增速下降激活了國內第三産業的發展,去年第三産業的增加值首次超過第二産業的增加值。外需疲軟、勞動力工資上升誘使大量企業內遷、勞動力回流中西部省份,地區差距縮小,從而改善了全國居民收入的分配狀況。可以預期,這些趨勢在今後一段時期內將持續下去,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一個以內需為主的經濟,同時也將成為世界産品的重要消費國。

結構轉型是否一定導致經濟增長速度的快速下滑呢?一些成功經濟體的歷史經驗表明,工業化高潮結束並不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的快速下滑。比如,日本在1970年左右結束工業化高潮,但其後十幾年的增長速度仍然維持在7%以上;南韓在1988年左右結束工業化高潮,其後十年的平均增長速度更是在8%以上。

回顧這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我們發現,工業化高潮結束之時正是它們的工業産品開始走向並主導世界的時候。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的電子和汽車産品風靡世界;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這波浪潮轉移到南韓。

這背後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工業化為這兩個國家奠定了堅實的製造業基礎;其二,工業化高潮結束之後,企業被迫進行大規模的技術創新,以更高的品質和更好的産品替代産品的數量擴張。這正是我國目前發生的事情。市場觀察者往往只注重對宏觀數據的解讀,而忽視了企業層面的變化。

2015年將比市場預測樂觀

經過建國初期30年的艱苦積累和改革開放之後30年的再工業化過程,我國已經擁有雄厚的製造業實力,而全球危機之後的結構轉型又迫使企業紛紛轉型,加速技術進步的步伐。可以預計,未來10到20年,我國將成為承接南韓和日本電子和汽車産業轉移的主戰場,而且,網際網路行業以及網際網路和傳統産業的結合,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的突破口。由此觀之,我國經濟在未來十年裏保持7%以上的增長速度是完全可能的。

從短期角度來看,2015年的增長前景可能也會比一般的市場預測樂觀一些。一個原因是,本屆政府對上屆政府寬鬆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回調已經基本結束,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了積極信號,預計今年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都將比過去幾年趨於寬鬆。

其次,房地産行業儘管還在回調之中,但希望的曙光已經出現,一些回調見底的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産開始顯示復蘇的跡象。全國除北、上、廣、深之外的所有一線城市都已經取消限購,剩下這幾個限購城市是否在今年取消限購,相信也在政策制定者的考量之中。

第三,國際經濟形勢可能比許多人想像得要樂觀一些,特別是美國經濟。由於油價的下降,美國的消費需求將有可觀的增長,市場普遍預測今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3%。美國仍然扮演著世界經濟的最終消費者角色;美國經濟每增長1%,則世界經濟增長0.2%。中國經濟和美國經濟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因此,中國將從美國的高經濟增長中獲益更多。綜合這些因素,今年我國的GDP增長率和去年持平是可能的。

本站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來源觀點中國,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