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剛:人民幣國際化在國際上的預期速度遠遠快於制度設計速度和進程
新加坡《聯合早報》27日引述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復旦大學中國(上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袁志剛觀點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在國際上的預期速度遠遠快於制度設計的速度和進程,在這一情況的倒逼之下,人民幣國際化的速度會超出人們的預料。
袁志剛在新加坡管理大學論壇上演講時也説,人民幣國際化的三個階段,即結算貨幣、可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的發展中,以可投資貨幣最為薄弱。
他説:“現在人們投資人民幣,是因為預期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因此相對比較堅挺,但這種狀態是不可持續的。”
他受訪時稱,長期而言,人民幣應該成為可投資貨幣,因此需要大量發展金融産品,包括衍生産品,這也是上海自貿區的任務上海自貿區要成為連接離岸人民幣和在岸人民幣之間的橋梁,讓離岸人民幣有渠道進入在岸投資。”
人民幣國際化將倒逼國內金融改革
袁志剛表示,人民幣國際化也將倒逼國內金融改革。他説,今天人們談論“新常態”,一個重要的內容是中國金融改革到了非常重要的階段,因為經濟增長開始放緩,勞動力結構開始發生改變,低端勞動力開始短缺,勞動力成本開始上升,老齡化開始顯露出來,過去儲蓄率(儲蓄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率)達到50%的狀態不能持續。
他認為,由於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50後、60後退休後,其財富管理的問題也因此浮現。“中國金融改革為實體經濟服務有兩個概念,一是如何將百姓的儲蓄轉化為有效的投資;如何解決百姓理財的要求。因此,金融體系和銀行需要改革,要讓百姓的儲蓄能夠走出國外投資,要確保投資者獲得應有的利益。”
分析指,由於中國國內金融的摩擦和扭曲,無法找到有效的投資項目,這十多年來大量累積起美元儲備,而投資美元和外匯儲備的回報率很低,百姓的儲蓄應該進入企業而走向國際。
中國今天的金融改革,無論是在銀行領域,還是證券領域,均遇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攔,阻力非常大,很多改革到最後很難推進,比較好的辦法是融入世界經濟和開放的體系中去,通過人民幣國際化的倒逼完成金融改革。
袁志剛最後指出,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境外資金可以在中國設銀行,更多的民營銀行為中小企業服務,銀行壟斷將被打破,居高不下的利率可以降下來,利率的市場化才能實現。
本站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來源觀點中國,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