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英中國> 觀世界

全球治理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思想

發佈時間: 2014-11-27 11:39:51  |  來源: 中國新聞週刊  |  作者: 何亞非  |  責任編輯: 毅鷗

  最近,習近平主席主持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北京峰會,又赴澳大利亞布裏斯班出席二十國集團(G20)峰會,連續發表重要講話,充分體現了全球治理和區域治理中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思想,並且提出不少中國方案,踐行這些思想,在世界舞台中心發出了強有力的中國聲音。

  首先是“上善若水”“同舟共濟”的思想。在全球化加速發展、各國利益日益融合的今天,國際社會就是一個大家庭,需要我們以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在《道德經》中所闡述的那樣,在對外交往中倡導利益交融、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理念,當前特別要發揚“同舟共濟”精神,協調宏觀經濟政策,共同破解難題。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總體復蘇緩慢,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增長普遍好于發達國家,但也面臨經濟轉型的困難。如今的世界已經成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

  “一花不是春,孤雁難成行。”如何共渡難關,需要在經濟、金融等宏觀政策方面加強溝通與協調,不能相互踩腳。這種精神不僅APEC需要,歐元區和歐盟也需要,以G20為代表的全球經濟更有需要。G20制定全面增長戰略,確立未來5年在現有政策水準上額外增長2%的目標就集中體現這一思想。中國願意做出表率,起帶頭作用,已向G20遞交了多達134項政策措施的增長戰略,也明確表示願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公佈特殊標準。

  中國共産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繪製了改革的路線圖,核心是創新發展,實現國家治理能力和體系的現代化。中國希望各國都在創新發展理念、政策、方式上下功夫,推動全球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其次是“開放、包容、透明”的思想。全球治理和區域治理都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向各國人民展現美好的遠景以及實現目標的路徑。中國夢與亞太夢,與世界夢相通,夢想比翼雙飛。中國願同世界各國共同發展,並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著手,結成心心相印的利益共同體。

  開放型世界經濟體制要堅定不移的維護,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要堅決反對,互利共贏的全球價值鏈要精心構建,惠及各國的全球大市場要全力培育。

  以中國為例,2000年至2013年,中國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分別從4742億和9億美元增長到46985億和900多億美元。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幾年的快速發展與全球化迅猛發展同步向前推進,與全球治理和區域治理也是同步發展。中國與許多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一樣,是全球開放型經濟的受益者。

  我們通過自身經歷深深感受到,全球經濟唯有開放才能做大市場和規模,才能創造增長的機會。這對各國都有利。反之,各自為政、搞小圈子、在自貿區談判中刻意排擠某個國家等等,只會破壞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制約全球經濟的復蘇和增長。

  中國領導人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新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正是站在“計利當計天下利”的戰略高度對全球治理和區域治理所作的頂層設計,開放和包容性很強。中國提出的一個接一個的方案,透明度很高,涵蓋政治、經濟、投資、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互連互通與深度合作,毫無藏著掖著的內容。

  中國深度融入國際體系,已加入300多個國際條約,是主要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在G20中發揮了積極的引領作用。2008年11月初,中國率先推出4萬億刺激經濟措施,其他國家隨後跟進。2009年4月初,中國帶頭決定購買不少於500億美元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債券,擴大了貨幣基金救助資金的盤子。同年秋天G20美國匹茲堡峰會上,G20領導人決定由G20取代八國集團加五國(G8+5),成為全球經濟治理主要平臺。中國進入全球經濟治理核心圈。G20成員國與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一起,形成中國全球政治、安全、經濟制度性權力。

  中國不久前與20個國家一起設立了亞洲基礎設施銀行,又在APEC北京峰會宣佈成立絲綢之路基金,初始資金加起來共有900億美元。2014年7月,金磚五國在巴西舉行峰會期間,決定設立金磚五國的開發銀行,啟動資金500億美元,同時設立應急儲備安排1000億美元。

  這些都是中國從開放、包容、透明的思想出發在全球治理機制和體系頂層設計下所做的具體貢獻。萬丈高樓平地起。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訪問蒙古時所説,中國發展了,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因為我們明白,只有共同富裕才能有中國的持久發展,而中國的發展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去年超27%),將對全球經濟復蘇做出貢獻。

  再就是“平等、公平、公正”的思想。金融危機和隨之而來的全球經濟低迷深刻揭示了全球治理領域的缺陷,以及改革治理機制和體系的必要性、緊迫性。全球治理機制和體系的改革已經提上議事日程,我們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全力推動改革,爭取治理機制與體系更加平等、公平和公正。

  佈雷頓森林體系至今已度過70個春秋。那時,44個國家主要以西方國家為主體建立全球經濟金融治理體系是歷史使然,也為70年全球經濟穩定和發展做出了努力,有其功勞。然而,近幾十年來新興市場的崛起使全球經濟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時代呼喚大變革,需要大思路。全球治理機制和體系需要適應形勢的發展,做出相應調整,給予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平等的發言權、平等的機會和平等的規則。

  還是以中國為例子。2013和2014年,三分之一的中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每人平均GDP將超過一萬美元。從現在到2020年,中國將進口逾17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將達到1.2萬億美元,將有6億人進入中等收入階層。如此巨大的變化和發展,不僅改變著中國,使中國人民受益,也將惠及中國的貿易投資夥伴,惠及世界各國人民,改變全球經濟的格局。許多發展中國家有著同樣的利好“故事”。難道我們還要延續過去不平等、不公正、不公平的規則、機會和發言權嗎?

  我們知道,改革永遠是艱難的,但它是符合各國長遠利益的,也是克服時艱的唯一齣路。2009年G20領導人達成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份額調整方案,5年了,還“只聽樓梯響,不見下樓人”,沒有得到落實,這不能不讓人感到全球治理機制調整的艱難。但是,再難也要向前推進。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同樣,國際貨幣體系逐步調整也勢在必行。比如,人民幣應該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一籃子貨幣的組成部分。又比如,包括石油、天然氣在內的大宗商品定價和交易貨幣應該逐步實行多元化。

  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補充和有益組成部分,各種區域性銀行和基金安排應受到鼓勵和支援。在這方面,我們還需要擺脫地緣政治的“零和”思維方式,真正從全球共同體的視野來觀察分析世界的變化和發展,跟上時代的步伐,為各國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本站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來源觀點中國,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