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中國經濟“新常態”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所謂“新常態”,就是不能再走浪費資源、犧牲環境、失衡結構、追求規模增速等粗放式發展的老路。“新常態”是對原有發展模式的糾偏。
“新常態”又可分“前新常態時期”和“後新常態時期”。所謂“前新常態時期”,就是痛苦的結構調整期,根據經驗判斷,順利的話,整體上大約需要5年左右;“後新常態時期”就是新的正常常態期。
“前新常態”反映在增長速度上可能大體保持在7%左右。這將對包括銀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帶來新的挑戰。其中,反映在銀行方面首先將是不良貸款的反彈。經過“前新常態”的陣痛,過渡到“後新常態”,一切又將歸於正常。
回顧上世紀90年代,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四級分類賬面一度高達30%。如果按五級分類,再加上本外幣、表內外、境內外合併統計,甚至高達40%。不良貸款能快速下降到後來的一位數乃至1%以下,主要得力於:一是特殊政策扶持(如剝離1.3萬億不良貸款),二是商業銀行改革,三是監管加強,四是金融環境改善,五是經濟高速增長(平均10%左右)。由此獲得了中國銀行業的全面改觀。
進入“新常態”後,上述五個條件之第一“特殊政策扶持”已不可能再出現,第二和第三沒有發生變化,第四齣現一些新情況,如房地産投資、融資平臺、影子銀行等,增加了金融環境的複雜性。第五“經濟高速增長”態勢將發生變化,從“高速”向“中高速”轉變。
第四、第五這兩方面將對銀行資産品質産生重大影響,其中對“舊模式”下一些産業的調整,必然會産生一批新的不良貸款。例如鋼貿行業,在長三角、珠三角部分地區,大量企業嚴重虧損、資金鏈斷裂,銀行由此産生的不良貸款普遍超過五成,地區整體不良率達2%左右,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加大。
過去我曾將經濟環境對銀行不良貸款的影響稱為“潮水現象”,意即經濟漲潮時,不良貸款礁石被海水淹沒,照樣行船;經濟退潮礁石暴露,不能行船。“新常態”從發展速度講就是一種“理性退潮”,將會帶來礁石(不良貸款)暴露;可能不同銀行、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程度有所不同,但問題難以避免。這個“前新常態”過後,進入“後新常態”,即正常發展時期,銀行資産品質還會重新恢復正常。
對此,我們要站在歷史的高位,有一個清醒的判斷,有必要的思想、物質準備。就國家層面講,要把握好這種“新常態”的步驟與不良暴露程度的“度”,既要加快調整,又要顧及實體經濟與銀行承受能力。要處理好利潤、撥備、核銷的“度”,儘量做到大體平衡。就銀行長遠講,這種狀況今後還會週期性出現,要繼續深化改革,加強管理,加強監管,提高宏觀預判能力,從哲學上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的;要學會逆向思維,善於兩面看問題,防止盲目跟風,防止羊群效應;資産在不同行業的擺布要大致平衡,如同股票市場“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一樣,銀行貸款也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
本站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來源觀點中國,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