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王紅旗:春枝這個形象在影片結構中走丟了

發佈時間: 2014-06-10 15:30:4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張林  |  責任編輯: 張林

5月18日,第30期中國女性文化論壇“女性的家庭擔當與婚姻焦慮 ——電影《一個溫州的女人》討論”在中國網嘉賓會議室召開,本次論壇由中國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由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女性文化研究中心王紅旗和《北京青年報》記者安頓策劃並主持。論壇上,電影《一個溫州的女人》出品人馬翎雁、導演海達相繼發表創作談,中國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紅旗、《中國婦女報》婦女新聞主編代剛、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肖巍、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研究所研究員姜秀花等專家學者濟濟一堂,針對電影《一個溫州的女人》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論壇上,中國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紅旗針對《一個溫州的女人》,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她説,這部電影從整體上是女性自傳體文本,反映女性的自我生存與心靈成長軌跡,就像主演説的救贖他人和自我救贖的過程,主題很有精神指向。但是從電影的結構來看,我非常贊成我的助理周顯波的説法,前半部很感人,當我看到一開始的畫面,當春枝走在都市那個馬路牙子上躲來躲去的時候,一輛輛汽車飛馳而過,我真的快流淚了。因為,一個從鄉村來的女性在現代都市是沒有她的立足之地的,是沒有身份的,沒有位置的。而面目表情是無助的,是很真實,也很感人的。但是,這種直擊人心的畫面太少。後半部,尤其是結尾,何教授成為了主角,春枝這個形象在影片結構中走丟了。這是我思考影片在結構處理上的問題。

比如寫小説或者寫評論,肯定是前後呼應,結構才是完整的。這部影片呼應後面是什麼?結尾無論是開放的還是繫上的,都應該是通過春枝的生活來具體演繹的。因為,這部影片的魂就是春枝,是通過春枝的行為、觀念來表達其性格堅韌與樂天、救贖與承載的精神風貌的。生活的艱辛、不幸的婚姻都沒有把她壓垮,她堅信自己到城裏打工掙錢一定能讓女兒上更好的學校。這樣的母親都市打工族裏女性比比皆是。平凡母親的母愛精神是她們能夠承受一切苦難的內在動力。這樣表達不僅更加深化了電影的主題,而且會更得到觀眾的情感共鳴。

還有,並不是説何教授把女兒的上學問題解決了,影片就完美了。這只是我們塑造人物的一個比較強眼的細節。以後生活説不定還有難以預料變數,這個女主人哪去了?應該有一個面向未來的人物交代。以女主角為主來表現,結構上我認為是比較舒服的,合乎邏輯的。春枝按照她自己的意願、她自己的價值觀、她生命的方式、完成她作為一個溫州的女人的某一個生命階段。開放性的結尾,應該以揭示這個人物的命運為重點。我不完全否定何教授走向農村,但是處理的太簡單了。

另外一個問題我還想説,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老教授幫忙把保姆的孩子辦到來北京上學,的確有這樣的真事兒。我們都非常熟悉一位教授,就是把她的保姆,他的保姆的女兒從鄉下接來北京上學的,這個小女孩的名字就叫愛京,她不僅在北京讀了中學,現在美國讀大學研究生。因此我覺得影片還是有現實生活根基的。

 
分享到:
20K
 
猜你喜歡

新聞評論

網友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