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近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一次公開演講中稱,德國汽車受益於在中國的業務,“我們不要對外國企業關閉市場,因為我們也不希望別人對我們的企業關閉市場。”朔爾茨的這番表態顯然劍指歐盟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
自去年10月歐盟啟動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以來,朔爾茨已在不同場合多次表達對保護主義的不滿。在今年4月的訪華過程中,朔爾茨直言“對抗歐洲的保護主義傾向是必要的,德國的汽車行業不應懼怕外來競爭”。在上個月柏林工商總會的會議上,朔爾茨再次發出警告:“切斷德國經濟與海外市場聯繫的保護主義政策,最終只會導致成本上升。”
朔爾茨之所以接連發出警告,皆因歐洲內部的保護主義傾向日漸上升,正成為籠罩在中歐關係上空的最大一朵烏雲。
據媒體報道,歐盟已決定自下月起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汽車徵收高達38.1%的額外關稅。此舉勢必會對中歐經貿關係帶來巨大衝擊。近年來,中國品牌的電動汽車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快速提升。據市場研究機構科納仕(Canalys)統計,中國汽車品牌在歐洲市場的滲透率從2020年的3%上升為2023年的8%,預計到2025年將增至16.5%。汽車産業是歐洲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歐洲現代化的“精神圖騰”。中國電動汽車的迅速崛起無疑觸動了歐洲貿易保護主義者的敏感神經。但實際上,中國車企對歐洲市場的拓展主要得益於歐洲本土品牌的貢獻。2023年上半年,中國車企在歐的銷售冠亞軍沃爾沃和名爵,都是被中企收購的歐洲本土汽車品牌。而比亞迪、小鵬等純中資品牌在歐洲市場的佔有率尚不足1%。可見,歐洲貿易保護主義者的“市場焦慮”純屬小題大做。
另外,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歐盟此次加徵關稅雖名為保護本土汽車産業,但與中國汽車貿易往來最為密切的德國卻發出最強烈的反對聲音。除朔爾茨之外,梅賽德斯·賓士集團首席執行官康林松、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等德國商界領袖均公開批評歐盟提高對華關稅壁壘。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主席穆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在汽車行業,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所謂的‘去風險’將使得整個歐盟在推廣電動汽車和數字技術的進程中面臨風險。”經過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如今中國市場已成為德國車企難以割捨的利潤高地。例如,大眾汽車集團在全球的平均利潤率只有3%-4%,而在中國的利潤率卻超過10%;寶馬集團在華銷售量佔其全球銷量的33.1%,比美國、德國和英國的銷量總和還要多。中國德國商會(AHK)在今年1月發佈的報告顯示,九成以上的受訪在華德企選擇繼續留在中國,超過半數計劃增加投資。
朔爾茨和德國商界領袖深知,歐盟對中國電動車提高關稅壁壘必將引起中國的反制,屆時,真正受傷的將是深耕中國的德國企業,而那些整日空喊對華“去風險”的歐盟政客則只會站在一旁看熱鬧。因此,歐盟對華加徵關稅之舉,與其説是出於經濟目的,不如説暗藏了更多的政治動機。
首先,不能忽視的是來自美國的外部壓力。繼上個月美國總統拜登宣佈對一系列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之後,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又在G7會議上鼓動其他國家跟進。歐盟在此時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不排除有逢迎討好美國之意。其次,歐盟內部右翼勢力崛起對保護主義的氾濫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歐洲右翼勢力一向對自由貿易和全球化頗多微詞,在對華貿易問題上的態度也並不積極。最近,歐洲議會選舉結果顯示歐洲“向右轉”趨勢加劇,這勢必給未來的中歐關係增加更多變數。
貿易保護主義從來保護不了任何人,只有公平和自由的市場環境才是培育成功企業的沃土。正如朔爾茨在上海與青年學生們交流時所説,“當年日本汽車進入德國市場時,人們擔心它們將征服整個市場。胡説八道!現在德國有日本汽車,日本也有德國汽車,中國和德國也應如此。”中歐關係正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歐洲需要更多像朔爾茨這樣的有識之士發出理性聲音,撥開中歐關係的烏雲,旗幟鮮明地對保護主義説“不”。
編審:蔣新宇 張艷玲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