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5月21日,在日本廣島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峰會正式落下帷幕。在當前烏克蘭危機延宕難解、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地區緊張態勢加劇的背景下,G7峰會沒有致力於促進國際社會的團結與合作,反而處處體現出“小圈子”政治和集團政治的狹隘性。G7不顧中方的反對,肆意炒作涉華議題,對中國內政指手畫腳,還在峰會公報中強調對華關係要“去風險”,減少在關鍵供應鏈上對中國的依賴。儘管此前沙利文等歐美政府高官曾聲稱,所謂“去風險”並不意味著與中國經濟“脫鉤”,但是將“風險”二字與中國掛鉤已然暴露了G7泛化國家安全概念,企圖以意識形態綁架對華貿易的政治偏見。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對維護世界的繁榮與穩定作出的貢獻舉世矚目。1978—2019年,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高達9.4%,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的平均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2020—2022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下,全球經濟陷入低迷,而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了年均4.4%的增長速度,成為世界經濟的“壓艙石”和“推進器”。正如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訪問德國時所稱,如果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那就是在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
如今,中國已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工業國。中國的製造業供應鏈規模龐大、配套完整、韌性強勁,堪稱全球産業鏈的“穩定之錨”。2021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接近30%,相當於美、德、日三國之和,更是印度、越南等其他發展中國家在短期內無法超越的。而且中國還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一旦供應鏈的某個環節遭到破壞,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自主修復。
正是由於中國製造業體系具有顯著的全球競爭優勢,各跨國企業紛紛加強在中國的供應鏈佈局。2022年1月,美國科爾尼公司公佈的報告顯示,中國的外商投資信心指數排名從2021年1月第12位上升到2022年第10位;中國德國商會聯合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的報告顯示,71%的德資企業計劃繼續追加在華投資;華南美國商會發佈的報告則顯示,72%的受訪企業未來三年計劃在中國擴張業務,未來三到五年,受訪企業在華再投資總額預計將達到265億美元。
中國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因此,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而絕非“風險”。而真正的“風險”恰恰來自那些不斷鼓吹“脫鉤”“斷鏈”的國家。自美國于2018年發動貿易戰起,全球經濟就陷入持續動蕩與不安,中美貿易也因此深受其害。據統計,特朗普政府累計實施了逾3900項制裁措施,相當於平均每天3項。而拜登政府“蕭規曹隨”,至今沒有取消對華加徵關稅。但實際上,美國消費者承擔了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近93%的成本。如今,美國民眾正在飽受高通脹之苦,美國政府本應及早取消對華加徵關稅,通過擴大進口中國商品來抑制高通脹。但美國政府不僅對此無動於衷,反而進一步收緊在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的對華貿易政策。正如英國《金融時報》近日發表文章稱,美國發動的貿易戰實際是一場“負和遊戲”。
事實上,美國才是世界經濟的最大“風險”。霸權、霸道、霸淩,是美國在國際社會上的一貫作風。尤其是在國際貿易領域,美國肆意破壞多邊貿易體系,已經引起國際社會不滿公憤。去年12月,在世貿組織日內瓦會議上,中國、歐盟、加拿大、土耳其等30多個世貿組織成員嚴厲批評美國貿易政策,強烈要求其履行世貿成員義務,不要在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道路上一意孤行。但是美國卻公然藐視世貿組織的權威,不僅拒絕接受裁定,還要求世貿組織進行改革。這將其無視國際規則,事事“美國優先”的傲慢心態展露無遺。
誰是“風險”,誰是“機遇”,世人自有公論。G7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遮蓋不了他們以意識形態割裂世界的政治偏見。世界的繁榮離不開中國,中國的發展也必將造福於世界。G7應及早回到對華務實合作的正確軌道上來,不要繼續掩耳盜鈴,深陷冷戰思維窠臼無法自拔。
(編審:華章 宇馨 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