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6月17日,中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福建艦”在江南造船廠順利下水。“福建艦”是繼“遼寧艦”與“山東艦”之後,中國擁有的第三艘航母。其採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配備有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達8萬餘噸。就排水量而言,“福建艦”僅次於美國的“福特”級和“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領先於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英國的“伊麗莎白”級和法國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頭號常規動力航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艦”在國內首次應用了電磁彈射技術。相較于傳統的滑躍式起飛方式,電磁彈射可以讓戰鬥機滿載燃料和彈藥起飛,還可以滿足大到運輸機、預警機,小到無人機等各類機型在航母上的起飛條件。由於電磁彈射的研發難度高,此前只有美國掌握了這項技術。因此,“福建艦”的下水無疑掀開了中國海軍航母發展和遠洋作戰的新篇章。
但是,在中國的航母建造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的同時,質疑發展航母的聲音也從未停止過。質疑者主要持所謂的“航母過時論”,認為航母在現代戰爭中容易受到反艦導彈的攻擊,從而成為“海上浮動的鋼鐵棺材”。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在美國軍界和學界中就曾流行過“航母過時論”,稱未來的資訊戰將淘汰飛機、坦克、航母這些傳統作戰平臺,航母將在20世紀最後十年失去意義。然而,在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中,美國依靠部署在海灣地區的6個航母戰鬥群,對伊拉克軍隊形成了全面碾壓的態勢,並最終獲得了戰爭勝利。事實上,21世紀的美國海軍不僅沒有弱化航母的核心地位,反而加緊了對航母的採購。如今,美國共擁有11艘核動力航母,且排水量全部超過10萬噸。作為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美國已經以實際行動駁斥了“航母過時論”。
中國海軍雖然一直奉行“積極防禦”戰略,但航母對於中國海軍的意義同樣不可小覷。當前中國的海洋安全不容樂觀,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中國面臨著堅決維護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任務。
中國擁有約300萬平方公里的領海面積,並與日本等多個周邊國家存在海洋權益爭端,加上美國等域外國家的插手,使得中國周邊海洋安全形勢變得更加嚴峻複雜。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和中國海軍的快速成長,美國愈益視中國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競爭對手。美國“印太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防範和遏制中國。為了實現阻撓中國海權發展的目的,近年來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加強了針對中國的軍力部署,並頻頻在中國周邊海域製造事端。面對美國等國家的海上軍事威脅,中國迫切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來抵禦來自外部的挑釁行為。
中國不斷拓展的對外貿易也要求中國海軍擁有更加強大的遠洋軍事能力。2021年,中國的貨物進出口貿易突破6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總額的13.51%,穩居全球第一貿易大國地位。然而,由於過去中國缺乏強有力的海上武裝力量,在保證海上交通線安全方面顯得力不從心。當前世界局勢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急劇上升,一旦中國的海上交通線意外受阻,無疑將嚴重衝擊中國的整體經濟安全。因此,維持海上交通線的通暢已經成為中國海軍一項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
同時,海上恐怖主義、國際性海盜行為和國際走私等海洋領域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也越來越突出。今天,國際恐怖分子在全球海洋領域的犯罪活動愈發猖獗。海上行駛的商船、油船,海底鋪設的電纜、光纜,海上架設的油井、平臺等都可能成為恐怖分子襲擊的目標。國際海事局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近年來,全球海盜事件數量一直居高不下,在2012年最高時達到297起。
可見,中國的海洋安全正面臨著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的雙重挑戰。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當前的海軍實力與維護國家海洋安全的需要之間尚存差距。以航母及艦載機為核心的戰鬥群具有強大的對空、對海、對陸攻擊能力,可以為中國海軍提供急需的遠端防空能力和海上遠端打擊能力,並能夠有力打擊海上恐怖主義。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航母仍然是中國進行海上作戰和威懾的戰略性力量。因此,發展航母對於提高中國國際地位,增強海上威懾和實戰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説:“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12年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入列算起,中國海軍已經跨入航母時代整整10年時間。航母的列裝標誌著中國海軍正式向“藍水海軍”轉型,也標誌著中國向“海洋強國”目標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我們相信,在擁有了一支以航母為核心的藍水海軍之後,中國將會對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作出更大貢獻。(責任編輯:華章 宇馨 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