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首頁 | 觀點中國
 
 

【中國網評】奉行精緻利己主義的美國,將讓全球發展遭遇逆流

來源:中國網    2022-05-23    作者:華章
大字體
小字體


中國網評論員 華章

日前,美國兩黨議員正就“美國競爭法案”爭吵不休。該法案名義上為增強美國在關鍵技術、産業等領域的競爭力,實際上其精神內核並未聚焦“修煉內功”以自強,而是企圖以破壞全球合作為代價,全方位圍堵打壓中國等競爭對手。

該法案早期版本由兩黨參議員共同提出,于2021年6月由美國參議院投票通過。此後,法案提交至眾議院,後者修改後於2022年1月推出自己的版本,再交由參議院投票。如此往復,法案已幾易版本。但無論哪一版,遏制中國的基調卻沒有改變。鋻於中國在全球科技合作中的重要地位,美國的霸淩行徑不僅會傷及中美關係,也必將遲滯全球科技進步,損害全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景。

法案將加劇供應鏈危機

兩院的版本在加強美國科研科技方面都提出,撥款520億美元發展晶片産業,來“與中國競爭”;眾議院版本更是提出,用450億美元增強供應鏈韌性,提高關鍵商品、工業設備的製造技術,用來“將製造設施遷出對美國構成重大經濟或國家安全威脅的國家”,也就是把中國排除出其晶片供應鏈。

然而,晶片的研發和製造高度複雜且投入巨大,其早已發展成為一個全球化産業,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單獨形成體系。2021年,全球晶片産業規模創紀錄地突破5000億美元,其迅猛發展正是全球各國分工協同的傑作。資料顯示,積體電路和相關産品的生産和貿易,涉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中國已成為其中的重要一環。工業和資訊化部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積體電路市場,在全球市場份額中佔比接近50%。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産業分工,是各國基於各自資源稟賦、基礎設施、對外開放等方面的優勢自發組合形成的,實現了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優化。用國家力量強行拆解既有的産業鏈體系,不僅難以如願,更會在短時間內造成供應鏈中斷、價格飆升,拖累全球晶片産業以及關聯産業的健康發展。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地緣衝突以及美國干預的影響,全球遭遇晶片荒,包括汽車行業在內的全球169個行業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晶片短缺的打擊。若美國繼續一意孤行,負面效應必將進一步擴大。

法案將阻礙全球科技進步

此外,美國政府肆意抹黑、掐斷中美間的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將遲滯美國科研創新進程,進而消解全球科技進步的動力。2021年,美國通過《無盡前沿法案》,禁止參與外國人才招聘項目的科學家獲得聯邦資助。與此同時,美國執法機構還大肆抓捕、處罰“刻意隱瞞與中國研究機構關係”的華人科學家,一時間攪得美國學術界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人人自危。如今正在醞釀的“美國競爭法案”,與前述法案在內核上別無二致,仍然企圖通過出口管制、限制交流、叫停智慧財産權合作等措施推動“去中國化”進程,勢必進一步破壞中美學術界已岌岌可危的合作環境。這雖然是美國政客想要的,卻並不符合美國人民乃至全球公眾的利益。

此前,美國《紐約時報》就曾刊文指出,美國頂尖的AI科學家中有近30%來自中國,勸誡美國決策者少喊口號、少些衝動決策,從實際出發,善待那些幫助美國前沿科技保持領先的中國人才。美國科技媒體Protocol發佈的調查問卷也顯示,56%的美國科技行業受訪者認為美對中國科技公司的限制過度,60%受訪者支援美與中國科技公司開展更密切合作,58%受訪者認為美中“冷戰”可能會削弱美國科技行業。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專家瓦舒姆更進一步指出:“中美在科技方面的合作不僅僅是雙贏,更可以説是‘全球贏’,世界其他國家和人民也將因此受益。”

正如學界人士所言,美國能夠發展成為全球頭號科技強國,靠的是曾經全球最優越、最開放的創新和科技産業環境,吸引了全球人才為美國所用,而非政客的“奇思妙想”。而中美此前在氣象、環保、新能源等領域科研合作結出的纍纍碩果,恰恰證實了各國人才的交流互動能夠為科技進步提供巨大助力。中美在科研領域繼續攜手合作,必將推動各自乃至全球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不過,在日益撕裂、反華成為為數不多能夠凝聚兩黨共識的美國政界,這樣的理性聲音能在多大程度上觸動美國的決策者,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這個世界,是各國人民共同的世界。國際上的事情,也理應由各國一起商量著辦。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以及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理應在其中共同發揮建設性作用。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伊申格爾也曾表示,世界任何主要議題,中國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沒有中國參與,全球多個危機都無法解決。然而,動輒將“規則”“秩序”挂在嘴邊的美國政客,卻一次次破壞國際規則和秩序,以國內法代替國際法,肆意制裁別國,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事實上,一個只會濫用霸權地位,奉行精緻利己主義的美國,無法將別國踢出圈子,只會自絕於世界。(責任編輯:樂水 張艷玲 原京 )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 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