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快評】平“語”近人三冬暖 脫貧路上天不寒

發佈時間:2020-01-21 11:36:41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楊成

楊成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只爭朝夕決勝小康,不負韶華決戰脫貧。2020年春節前夕,剛剛結束對緬甸新年首訪的習近平總書記席不暇暖、風塵僕僕趕赴雲南考察,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始終放心不下的還是念茲在茲的困難群眾。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同佤族村民一起製作大米粑粑與民同樂、敲響佤族祝福木鼓祈求風調雨順、于和順古鎮同遊客親切交流、同小賣部老闆“談生意”、到艾思奇紀念館強調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看望駐雲南部隊並接見官兵代表,“拜年范兒”十足、情深意重。

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經久不息的民生夙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座民生“樣板間”更是黨中央向億萬群眾立下的“軍令狀”、公示的“宣言書”。脫貧攻堅功在當代、利澤韆鞦,是前無古人的盛世壯舉。2020年是“收官之年”,必須以倒排工期的緊迫感、時不我待的使命感、精雕細琢的工匠感層層把關、用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真材實料”接受人民群眾的驗收。

找準“病灶子”、開好“藥方子”,對症下藥方能藥到病除。黨的十八大以來,每逢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都會下鄉“走親戚”,親自為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把脈問診”,開出數味“千金良方”,對標“兩不愁三保障”,親自挂帥督戰、咬緊牙關也要堅決啃下革命老區脫貧致富“硬骨頭”。

從“隴中苦瘠甲于天下”的甘肅荒涼邊塞到“蜀道之難上青天”的重慶巴山蜀水,步履鏗鏘、每到一處都是念茲在茲的貧困群眾,全國上下聯動“一盤棋”,對口幫扶共同奔小康,各地區紛紛對號入座,選派精兵強將進駐扶貧一線,涌現出如李忠凱、黃文秀等先進典型,為百姓算好“經濟賬”、厘清“大算盤”,確保全國各族人民始終同頻共振、共同富裕,“像石榴子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我國先行標準下的貧困縣不斷“摘帽”,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壓倒性勝利態勢。

牽住“牛鼻子”、樹立“標桿子”,精準扶貧還要靶向治療。扶貧先扶智,脫貧先治愚。教育落後、交通阻塞等因素是我國貧困人口存量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精準扶貧不能僅滿足於節日慰問的“雪中送炭”,更要未雨綢繆,結合當地實際,抓住脫貧致富“牛鼻子”,通過鼓勵村民發展手工技藝、農産品“網路扶貧”等可行手段,發揮先富帶後富的“頭雁效應”,變被動“輸血”為主動“造血”。更要選拔派遣一批具有專業技術知識的駐村扶貧幹部幫助貧困戶主動掌握一技之長,杜絕等、靠、要的歪風習氣,一戶一策、靶向治療。

拔掉“窮根子”、杜絕“做樣子”,全面脫貧不可返工回爐。“摘帽”不摘政策,脫貧還要駐守。徹底根除貧困問題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綿綿用力、久久為功。雖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但仍要警惕“虛假脫貧”、“數字脫貧”等形式主義作風,必須深入基層一線考核驗收,走進田間地頭、床頭炕尾傾聽群眾呼聲,做好“下半場時間”的“後半篇文章”,絕不能“狗尾續貂”,建成之後就“鳴金收兵”、偃旗息鼓、層層“甩鍋”,從而陷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霧裏看花。更不能做完“面子工程”後又“返工”,在百米衝刺階段,要盡銳出戰、全員上陣,集中優勢兵力打一場“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脫貧殲滅戰,以全民脫貧的優異成績向“第一個百年目標”獻禮。(責任編輯:郭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