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敏: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到“展形象”使命任務時著重強調,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話語體系,讓世界各國能夠更好地理解並接受中國的表達方式,未來的外宣工作亟待破題。
10月11日下午2點,由中國網策劃、中國網和北京科技大學共同主辦,在北京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行的“青春·愛國之講好中國故事——‘青年傳習社’走進北京科技大學”主題活動,為到場的嘉賓和青年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求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這一課題的平臺。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劉麗敏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詳細講述了當代大學生應該如何樹立文化自信,提升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以下是她的講話摘錄:
文化自信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和前提
今年暑期檔最熱門的電影當屬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了。據報道,《哪吒之魔童降世》將代表中國內地參選2020年第92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原最佳外語片)。
相信大家也都看過這部電影了,你們喜歡嗎?為什麼會喜歡呢?《哪吒之魔童降世》可以説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絕佳範本。而導演餃子之所以能把這個幾乎大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故事講得這麼好,這麼受歡迎,這裡面當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卓越的行銷手段,精良的動漫設計與創意等等,盤活了老傳統,打動了現代人。那麼,為什麼他們能夠做到這一點呢?我個人認為,文化自信是基礎和前提之一。
所以,我今天的要講的第一個話題就是:文化自信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和前提。
那麼,什麼是文化自信呢?“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多次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激勵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精神內核,並在紀念建黨九十五週年的講話中,正式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提出中國共産黨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四個自信”。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那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什麼要如此強調文化自信呢?因為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容。而自近代以來,中國的文化與我們的國情一樣,一直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和衝擊,導致我們在文化上常常缺乏自信。我們的大學生其實也深受這些衝擊和挑戰的影響。那麼,他們是如何看待我們的文化的呢?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二個主題: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調研及分析。
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調研及分析
(一)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積極態勢
2016年6月至9月,我帶領著自己的研究生通過網路問卷與紙質問卷兩種方式,對北京7所高校的700名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併發現,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整體情況是好的,而且呈現出朝向積極面發展的態勢。這具體表現在:
1.在心理上,大部分學生都嘆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近年來,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對於傳統文化的強調,各高校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弘揚和保護傳統文化”的主題活動及社會實踐,推動了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在我們關於“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的調查中,有90.34%的大學生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其中有許多優秀的成分,對現代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值得繼續發揚光大。
2.在觀念上,總體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性與先進性”的調查中,有86.26%的大學生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適應現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85.92%的大學生認同當代中國的文化價值觀,認同並願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科技大學2015、2016、2017連續三年的十大暑期社會實踐團中,以“長征精神”、“抗洪精神”、“紅船精神”等為主題的“中國精神尋訪”實踐團的申報人數和踴躍度,一直保持在前列。
3.在行為上,願意參與多樣化的文化實踐與文化交流。在調查中,當被問到“如果有一項旨在保護與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動,你願意參加嗎?”90.86%的大學生回答願意參加;當被問到“如果有向外國朋友宣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活動,你願意參加嗎?”84.71%的大學生選擇願意參加交流。
(二)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缺乏的具體表現
儘管有如上的積極趨向,我們仍然不能忽視、回避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缺乏的一些現實難題。自近代以來,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和不自信,對於西方文化的盲目他信,以及後現代社會否認文化的主體性、民族性、精神性在全球化時代的獨特價值等思潮,借助於便捷的網路,對大學生産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造成文化虛無主義與冷漠心理的蔓延、文化強權主義與憂患意識的淡薄、文化消費主義與娛樂心態的氾濫。依據其對於不同文化的心理和態度,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缺乏突出表現在:
首先,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認知不足,缺乏信心。十八大以來,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強調,各高校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弘揚和保護傳統文化”的主題活動及社會實踐,推動了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但在筆者的調查中,仍有27.89%的同學表示學習傳統文化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原因在於:自身缺乏基礎,與所學專業關聯不大,學習效果不甚明顯,學習動力不足等等。
其次,對中國近現代革命文化存在誤讀,缺乏認同。有的大學生將革命片面地等同於暴力和屠殺,對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産生了誤讀,由此對在革命中形成的文化與精神産生了抵觸的心理,對中國當代社會及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往往會産生一些模糊認識。
再次,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注不夠,缺乏興趣。雖然大部分受訪同學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示認同,但是又覺得主流話語與自己的生活似乎關聯不大,而且嚴肅有餘,活潑不足,因而缺乏興趣。
最後,對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缺乏警惕。以往調查即已發現的這一現象當前依然突出:部分大學生將西方的價值觀奉為圭臬,在心理上體現出對西方文化的接納和推崇,在行為上表現為對各種來自西方的行為方式的追隨和效倣,在生活方式上表現出對西方生活方式的模倣和全盤接受。
加強文化自信,提升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針對以上文化自信缺乏造成的難題,我們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關鍵是要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之間的“一體認同”。
(一)科學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與時代價值
科學分析傳統文化,是大學生確立文化自信的基礎。為什麼要對傳統文化採取科學分析的態度?習近平同志把道理講得十分清楚: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準、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因此,在方法論上,大學生在繼承和弘揚中國古代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特別要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的具體分析,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在內容上,重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時,要破除中西文化截然對立、優存劣廢的兩極思維,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創新性的發展。
(二)全面認識革命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進程與持久生命
全面認識革命文化,是大學生確立文化自信的關鍵。由於主客觀等多方面的原因,當代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發展歷史普遍表現出淡漠和疏離情緒。在他們看來,革命文化成長的社會歷史環境對他們而言總是那麼的遙不可及和難以捉摸,革命時期的“艱難”、“匱乏”、“朝不保夕”同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富足”、“高枕無憂”無法對接,中華民族在中國近代史上所遭受的屈辱、貧弱,就好像是一個抽象的哲學命題,難以使廣大的青少年找到現實的觸動點,進而難以引起深層次的歷史反思。當代中國人包括我們的大學生要深刻認識到:革命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主線。孕育和成長于戰鬥歲月中的革命文化,植根于中華傳統文明,是中國道路、中國理論和中國制度發展的深厚土壤,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土化的成功代表,是中國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優秀基因,始終保持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曾經並將繼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精神引導作用。
(三)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特質與發展前景
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文化,是大學生確立文化自信的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特質與發展前景體現在:首先,它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並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相結合。其次,它堅持三個面向,即“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趨勢、一般規律和總體要求,也體現出社會主義文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對革命文化的堅守與秉持、對世界優秀文化的開放與借鑒。再次,它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二為”方向,堅持“雙百”方針,堅持“三貼近”的原則,文化的發展依靠人民群眾,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用。最後,它堅持“改革創新”,堅持“與時俱進”,堅持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不斷激發文化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傳承的文化,是強國的文化,是發展的文化,是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智慧的精神內核。
文化自信的提出彰顯出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偉業路上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大學生是傳承和創新中華文化的重要力量,外語系的大學生具有語言和文化交流的優勢,是對外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中堅力量。在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大學生,尤其是外語系的大學生必須具備文化上的自覺,在了解自身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上,自覺地從中華文明史的深度來認識世界,從世界文明史的廣度來認識中國,主動確立正確的文化自信,在傳承與創新中樹立文化自強的使命與擔當。(責任編輯: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