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文化自信,言傳身教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網10月12日訊(記者 唐華)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到“展形象”使命任務時著重強調,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話語體系,讓世界各國能夠更好地理解並接受中國的表達方式,未來的外宣工作亟待破題。
“青春·愛國之講好中國故事——‘青年傳習社’走進北京科技大學”的線下分享活動在北京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行。(中國網記者 王鑫攝)
作為中國的外語人才,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展示好中國的國際形象,將是很多人終其一生的事業,也是他們愛國報國的責任所在。如何發揮他們的“主力軍”作用?做好外宣工作需要練就哪些基本功?需要注意哪些問題?10月11日下午2點,由中國網策劃、中國網和北京科技大學共同主辦,在北京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行的“青春•愛國之講好中國故事——‘青年傳習社’走進北京科技大學”主題活動,為到場的嘉賓和青年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求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這一課題的平臺。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高級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全球傳播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國防部原新聞發言人、新聞局原局長楊宇軍進行現場分享。(中國網記者 王鑫攝)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高級研究員、國防部原新聞發言人、新聞局原局長楊宇軍,用幾個新鮮有趣的例子説明,在對外交流中,會出現“我們講的別人不一定聽,聽了不一定相信”的情況,這時候對外傳播便無從談起。他認為,與通過各類新聞媒體、通過親朋好友間的口口相傳獲取的資訊相比,外國受眾更相信、更重視通過與中國人的親身接觸而得出的個性化結論。因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中國理論、中國實踐、中國文化的傳播者,都是外國人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每一個中國人在講好中國故事之前,首先要做好中國故事,因為我們不僅僅是講中國故事的人,而且我們也是中國故事的主角。他又以“華為低調做事卻遭美西方抹黑、積極對媒體發聲重新贏回聲譽”為例,講述在全媒體時代,人們獲取資訊的平臺日益多樣,渠道更加豐富,必須積極主動通過各種途徑去展示自己,否則,做得再好,也是“只有酒香,但是藏在深閨人不知”。
楊宇軍還表示,在對外傳播中,各國受眾群體、文化傳統、話語體系、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別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他用“疑鄰盜斧”在外交場合的有趣譯法以及巴寶莉廣告被國人反感的例子,證明在開展對外傳播時,一定要根據目標受眾需要,選擇適合的方式模式,使得外方容易接受。總結起來,講好中國故事需要牢記三句話:“身教是最好的言傳”“酒香也怕巷子深”“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
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劉麗敏教授進行現場分享。(中國網記者 王鑫攝)
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劉麗敏教授重點論述了樹立文化自信對於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意義。她認為,近期熱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便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絕佳範本。其之所以大獲成功,文化自信是基礎和前提。大學生是傳承和創新中華文化的重要力量,外語系的大學生具有語言和文化交流的優勢,是對外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中堅力量。在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尤其是外語系的大學生必須具備文化上的自覺,在了解自身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上,自覺地從中華文明史的深度來認識世界,從世界文明史的廣度來認識中國,主動確立正確的文化自信,在傳承與創新中樹立文化自強的使命與擔當。
首批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北京科技大學亞歐語系黨支部書記、日語語言文學系主任王書瑋教授進行現場分享。(中國網記者 王鑫攝)
北京科技大學亞歐語系黨支部書記、日語語言文學系主任王書瑋教授結合學院的具體工作,介紹了在引導學生“利用外語優勢講好中國故事,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方面的實踐經驗。學院在黨日活動中邀請參加世界園藝博覽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日語系、德語系志願者分享心得體會,鼓勵更多的學生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腳踏實地地服務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做好中國文化的輸出,成為溝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此外,還通過舉辦“小語種,大視野”特色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讓師生黨員從革命烈士家書中感受優秀革命先輩們的堅定政治理想和真摯的為民情懷,以此傳承紅色基因,將自己的外語優勢融入到講好中國故事,融入到愛國報國的實踐中去。
在場青年學生與主講嘉賓互動。(中國網記者 王鑫攝)
互動環節中,同學們積極踴躍圍繞主題向現場嘉賓提問,將本次活動推向高潮。在思想和智慧的交流與碰撞中,本次活動落下帷幕。而作為在青年團體中分享和交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平臺,“青年傳習社”將繼續走進校園,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青年積極有為,奮發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