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深解】中朝關係70年:風雨同舟、砥礪前行

發佈時間:2019-06-20 14:53:0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淩勝利

淩勝利 外交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中心秘書長

6月20日至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對朝鮮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國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時隔14年再次訪問朝鮮,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首次訪問朝鮮。習近平主席的此次訪問將有助於繼承兩國傳統友誼、促進兩國共同發展和推動朝核問題穩定向好。此訪正值中朝建交70週年之際,對兩國關係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意義,推動新時代中朝關係不斷發展。

傳統友誼經久不衰

今年是中朝建交70週年,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歷史時刻,中國最高領導人對朝鮮進行國事訪問無疑體現了對於兩國傳統友誼的高度重視。回顧中朝關係70年的歷程,可謂風雨同舟、砥礪前行。

兩黨兩國老一輩領導人懷著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革命友誼,攜手締造了中朝傳統友誼。長期以來,中朝幾代領導人一直保持著密切交往,就傳承中朝傳統友誼、造福兩國人民深入溝通、真誠合作。無論是抗擊外敵入侵的生死存亡時刻,還是追求美好生活的經濟建設方面,中朝領導人都在這方面不斷加強戰略溝通,努力促進攜手合作,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重要成就。正如中國駐朝鮮大使李進軍指出:“70年來,無論是在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朝兩黨兩國始終堅持以心相交、以誠相待、守望相助、共同奮鬥。”

儘管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但中朝兩國領導人在涉及彼此重大問題上都基本保持了堅定的戰略支援。習近平總書記同金正恩委員長一年來四次會晤,開啟了兩國關係的新時代。習近平主席在會見金正恩明確表示,中國黨和政府鞏固發展中朝友好合作關係的堅定立場都沒有變也不會變,中方將堅定支援金正恩委員長帶領朝鮮黨和人民貫徹落實新戰略路線,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動朝鮮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今年恰逢中朝建交70週年,兩國已商定舉行慶祝紀念活動。雙方將根據共識辦好建交70週年各項活動,共同回顧歷史,傳承友好,規劃未來,為新時代中朝關係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山水相連共謀發展

中朝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好鄰居,兩國關係源遠流長。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兩國形成了非常密切的經濟、人文交流。建交70年來,在兩黨兩國的共同努力下,雙方在文化、教育、科技、體育、民生等領域保持著交流合作。

中朝同為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無論是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還是應對各種地區和國際風險與挑戰,發展都是解決各種問題的總鑰匙。

中國歷來重視和支援朝鮮的發展。習近平主席已經明確表態:“加強友好交往和務實合作,為中朝關係發展注入新動力。落實好業已商定的合作項目,拓展兩國民間友好往來,擴大教育、文化、體育、旅遊、青年、地方、民生等各領域交流合作,服務兩國發展事業,增進兩國人民福祉,讓中朝友好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在金正恩訪華期間,中國還特意向其介紹了中國的發展經驗和安排其參觀中國的相關企業。在實際行動方面,多年來中國還是朝鮮的頭號貿易夥伴,中國大力支援朝鮮羅先經濟特區建設、探索朝鮮經濟“改革開放”之路。

當前,朝鮮半島形勢基本穩定向好,朝鮮經濟建設也迎來了相對有利的外部環境。中朝兩國應該抓住契機,不斷推進兩國合作不斷深入。在礦産、醫藥、加工等領域,朝鮮都存在一些相對優勢;在地理位置方面,朝鮮具有聯通東北亞的區位優勢。如何更好地發揮朝鮮的資源和區位優勢,促進朝鮮經濟實現大發展將是決定朝鮮未來的重要因素。中國對此持積極支援態度,可以通過中朝優勢互補,共建一帶一路,促進兩國的共同發展。

同心協力促進和平

長期以來,朝核問題成為困擾朝鮮和東北亞的頭等問題。自去年以來,朝核問題整體趨向緩和,有關各方重返對話協商的軌道,美朝領導人更是在新加坡、越南兩度舉行了歷史性會晤。儘管目前美朝並未就朝核問題達成具有重大實質價值的協議,但基本促進了朝鮮半島局勢的降溫,為朝核問題的解決創造了良好契機。

如何促進朝核問題的解決,中國為此做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中朝雙方在朝鮮半島無核化方面具有共識。“雙方均鼓勵有關各方珍惜來之不易的半島對話緩和勢頭,堅持實現半島無核化方向,維護半島和平穩定,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半島問題。”

對於政治解決半島問題面臨的良好契機,中國曾明確表示了“四個支援”,即支援朝方繼續堅持半島無核化方向;支援北南持續改善關係;支援朝美舉行首腦會晤並取得成果;支援有關方通過對話解決各自合理關切。

此次習近平主席訪朝前夕,中國又再次表態支援朝方堅持政治解決半島問題的正確方向,支援通過對話解決朝方的合理關切,願同朝方及有關方加強溝通和協調,共同推動半島問題的對話協商取得進展,為地區和平穩定和發展繁榮作出積極貢獻。

當然,朝核問題的最終解決和朝鮮半島持久和平的實現還需要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中國是樂見其成,也鼓勵和支援有關各方多為朝鮮半島和平做加法,共同推進朝鮮半島無核化。(責任編輯:毅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