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快評】“一帶一路”互聯互通:來自中國的世界機遇
王鵬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
六年前,一個明媚的秋日,在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一篇簡短的演説,卻從此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
在那段註定被歷史銘記的演講中,他深情地回憶起過去兩千年裏中國的先民們沿著那條古老的“絲綢之路”,不畏艱難險阻,一路披荊斬棘,途徑中亞、西亞,直抵歐洲腹地的偉跡。在和平共處、公平貿易、平等互利等原則下,這條縱貫歐亞、橫絕大漠的商路宛如一條“玉帶”鋪陳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而沿著這條“玉帶”星羅棋佈的一座座美麗富饒綠洲城市、一個個生機勃勃的文明,則如璀璨的明珠、寶石點綴其間。
在亞歐大陸數千年的歷史脈絡中,這些商路時而繁盛,時而因戰火、瘟疫而衰落、改道;時而齊齊聚向那些崛起帝國的華麗新都,時而又分道揚鑣,如毛細血管般朝著不同文明交界的邊地款款延伸,然後織起一張流動著財富、知識與規則的大網。
歐亞商路的興衰離合本身就早已成為沿線各種文明共命運的一部分。近代以降,隨著海洋文明的興起,陸上曾經繁盛無比的都會、綠洲紛紛走向衰敗。駝鈴聲聲縱然被綠皮火車的轟鳴所取代,卻終究敵不過大船海運的成本優勢。
然而,回顧六年來的建設:隨著新一代高鐵技術的日趨完善以及相關管理技術的整體躍遷,一個“新亞歐大陸時代”正如旭日般噴薄欲出。隨著中俄“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項目對接的縱深推進,隨著以“義新歐”為代表的新時代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的持續推進,古老的絲綢之路在未來科技的激發下終於重煥青春。與此同時,受益於人類航海、破冰技術的進步,以及中、俄等國對和平利用北極資源之共識的達成,一條亙古未有的“冰上絲綢之路”已然破冰前航,將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對此,正如歷史學家所評論的,這條被後世稱為“絲綢之路”的商業-文化紐帶,雖然發源於中國,卻通過“互聯互通”而成為途經各國的共同機遇。在這條“玉帶”上,千百年來各國商賈川流不息,駝鈴聲聲不絕於耳。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原本素昧平生,卻因為這條合作之帶、友誼之帶、富饒之帶匯聚在一起。他們的生命、安危、財富、幸福、榮辱都彼此密切交織、相互依存,而後又都與這條“玉帶”的興衰枯榮緊緊相連,在千百年的交往實踐中自然演化成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同體。
六年光陰,匆匆而過。在“一帶一路”建設持續開展、砥礪奮進的歲月中,中國人民攜手世界共商、共建、共用共同的家園,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共同迎來了今天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成功舉辦。
在主旨發言中,習近平主席對“五通”要旨的進一步闡發,尤其是他對市場原則,以及與之相伴的有關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論述,給全球媒體帶來深刻印象。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中國既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中國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增長潛力巨大。”
在逆全球化、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盛行的當下,這樣的聲音和承諾擲地有聲、更顯可貴。它清楚表明:第一,中國是站在現代市場經濟的高度來復興古老的絲路精神。第二,正如著名學者、“一帶一路”研究專家陸鋼所指出的:中國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在國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現在,在國際舞臺,中國更是順應全球化和區域化潮流,發展與周邊國家與其他地區國家的經濟合作,同樣將遵守市場經濟規律,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中尋求共同繁榮的道路。
展望未來,一個由“一帶一路”建設所逐步形成的世界市場當屬歷史發展的必然。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互聯互通,將傳統的作為市場的發達國家與當前産業競爭力尚待提升的發展中國家緊密聯繫在一起。而中國則同時扮演著“世界工廠”生産者和“世界市場”消費者的雙重角色,在進一步通過“中國製造”為世界提供物美價廉的産品的同時,也提升了中國人民的收入、福祉;在通過“中國進口”為世界提供廣闊市場和就業崗位的同時,也豐富了國內市場,造福了中國消費者。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談到的:“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增加消費者選擇和福利,我們將進一步降低關稅水準,消除各種非關稅壁壘,不斷開大中國市場大門,歡迎來自世界各國的高品質産品。我們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願意進口更多國外有競爭力的優質農産品、製成品和服務,促進貿易平衡發展。”中國大開大門、推動雙向開放,這背後起到核心推動力的正是習近平主席所一貫推崇的“新型義利觀”,即不搞保護主義、狹隘民族主義,而是把中國人民的福祉與世界人民的期望有機結合起來,並使之相互促進,最終建設成一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互聯互通:讓我們共用來自中國的世界機遇。(責任編輯: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