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深解】三步補短板,精準扶貧奔小康

發佈時間:2019-04-26 09:00: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李全

李全  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日前,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進展,要正確認識面臨的短板問題,聚焦短板弱項,實施精準攻堅。要勇於破題、善於解題,抓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取得決定性進展,就要全面認識我們的短板弱項,並依次確定目標進行精準攻堅,具體來看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産業扶貧補短板。

需要因地制宜,逐步完善、調整甚至改變落後地區的産業結構。國際上對落後地區的政策支援主要是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通過財政補貼來進行,補貼又分為補貼到人或補貼到區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是通過改變或改善相關地區的産業結構,以實現貧困人口收入增長、相關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

實際上,財政補貼不僅僅受到可支配財力的制約,還有可能引致被補貼群體的惰性。如果補貼到戶甚至到人,則這些分散的補貼很難集中力量發揮作用。因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能夠幫助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産業實現精準扶貧,不失為一種可持續的奔小康補短板之路。

産業扶貧是實現脫貧目標最重要的舉措,通過産業扶持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具體執行過程中可以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整合涉農資金,加大各類資源的支援力度,再輔以金融機構的支援,有利於培養一批特色産業,以帶動貧困戶長期穩定增收。

如果能夠在此基礎上建成一批主要由貧困人口深度參與的,集農産品種植、養殖、加工為一體的特色産業基地,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産業體系,就有望帶動一批貧困戶脫貧。産業扶貧是其他扶貧措施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易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脫貧、發展教育脫貧都需要通過發展産業實現長期穩定就業增收。

第二步,基礎設施補短板。

需要在科學評估扶貧進展狀況的基礎上,對貧困區域的社會發展,尤其針對老弱病殘貧困人口、深度貧困地區補短板。基礎設施補短板有軟硬兩個方面,軟設施方麵包括義務教育、基本醫療、育幼養老等方面的投入,硬設施包括道路橋梁、住房、飲水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同時還要解決好重點地區環境污染突出的問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到2020年的階段性目標。

軟設施補短板方面,舉措較多。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産總值比例繼續保持在4%以上,中央財政教育支出安排超過1萬億元;降低並統一大病保險起付線,報銷比例由50%提高到60%,進一步減輕大病患者、困難群眾醫療負擔。

硬設施補短板方面,需要繼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完善農村道路、橋梁建設的基礎上,還要加大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的建設體系;此外,棚戶區改造要實行原地和異地相結合的原則,充分考慮居民就學、就醫、就業、出行方便等需要,安排在交通便利、配套設施齊全的地段實施土地利用規劃,在提高城鎮建設用地效率的基礎上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步,機制補短板。

奔小康補短板的過程中還要增強精準扶貧的支撐保障體系,逐步從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實現提高保障。貧困地區的人才匱乏和科技空白不能靠自身解決,需要與相關高校、科研院所通過“連幫帶”等措施實現補短板,金融方面則需要政策性金融機構、小微金融機構通過精準放貸、精準投資、財政兜底的方式來實施,一方面讓金融機構沒有顧慮幫助貧困地區脫貧,另一方面又有助於逐步摸索出一條金融扶貧的良性發展路徑。(責任編輯: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