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有理】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形勢使然

發佈時間:2019-02-26 11:35:00 | 來源:中國扶貧線上 | 作者:周宏春

周宏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關鍵之年。2月19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發佈,對“三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必須長期堅持的方針;文件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適應了國內外複雜形勢變化的需要。

推進“三農”工作意義重大。從2003年起的16個中央一號文件,將“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體現黨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億萬農民的深切關懷。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矛盾的必然要求。推進“三農”工作,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件的指導性、針對性、前瞻性非常強。

推進“三農”工作,也面臨諸多挑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和難點在“三農”。在宏觀上,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風險和困難明顯增多,要求發揮“三農”這個壓艙石和穩定器的作用。因此,必須集中力量攻堅,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的奮鬥目標。在微觀上,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如鄉村振興“人、地、錢”瓶頸制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民生領域欠賬較多,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夠等困難和問題亟待解決。

“六個突出”成抓手

一是突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著眼于穩市場、保供給,穩定糧食生産面積和糧食産量;著眼于穩就業、促增收,支援鄉村産業發展壯大,進一步挖掘農村就業潛力,為農民提供更多就近就業機會;著眼于穩政策、促改革,在穩定農村基本政策基礎上,深入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著眼于穩社會、促和諧,加快補齊農村民生短板,著力營造風清氣正、和諧穩定的農村社會環境。

二是突出鄉村振興戰略總抓手。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明確階段性工作,力求一年一個新進展,不斷增強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三是突出硬任務抓落實。把工作重心、投入保障、政策供給,向打贏脫貧攻堅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方面聚焦,細化舉措、壓實責任,確保各項任務如期完成;這是再強調、再動員、再部署。

四是突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方針,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展特色産業、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五是突出發揮農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抓實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

六是突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導向。細化實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制度安排,並與政績考核聯繫在一起。

五項重點任務須完成

一要打贏脫貧攻堅戰,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任務,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要加大“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力度,啃這塊“硬骨頭”;重點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的薄弱環節,減少和防止貧困人口返貧。産業扶貧可以提供就業崗位、拓寬增收渠道,也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銜接點。

二要抓好糧食生産。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抓好糧食生産;穩面積,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5億畝;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的特殊保護制度,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的任務。穩産量,要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三要增加農民收入。到2020年,農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硬指標。保持農民增收勢頭,必鬚髮展壯大鄉村産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四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必須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深入學習推廣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經驗,重點抓好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要從實際出發,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注重與農村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與當地文化和風土人情相協調,確保到2020年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五是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後,是城鄉差距的最直觀表現,也是民生痛點。因此,要加強飲水、道路、用電、住房、物流、資訊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準,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建設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生態宜居鄉村。

農業農村發展,全面振興是關鍵。要持續優化農業結構,抓好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工作,把握好去庫存節奏,增加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産品供給,推進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推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推行綠色種養、生態迴圈的生産方式,開展農業節肥節藥行動。在2018年農藥和化肥使用量“兩個負增長”的基礎上持續加以推進,並不斷推進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擴大輪作休耕試點;狠抓農産品標準化生産、品牌創建和安全監管,實施農産品品質安全保障工程,健全監測、追溯和監管體系,形成優勝劣汰、品質興農、品牌強農的農業發展格局。創新經營方式,培育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這兩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落實扶持小農戶發展政策,培育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的經營效率和水準,實現農業農村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

實現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保障措施

土地制度改革是農村改革的“重頭戲”。要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不搞私有化,堅持農地農用、防止非農化,堅持保障農民土地權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為進城落戶的條件。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把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發到農戶手中,讓農民吃“定心丸”,今後要做好收尾工作,妥善處理好、化解好遺留問題,研究出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配套政策,以確保政策的銜接和平穩過渡,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宣佈的戰略決策。要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等制度改革。總結四年的試點經驗,鞏固擴大改革成果。目前,我國農村出現很多的“空心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要組織開展相關調查,摸清家底,並探索盤活這些閒置資源利用的可行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農村農業發展的“四個優先”:一是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優先把優秀幹部充實到“三農”戰線、把精銳力量充實到基層一線、把熟悉“三農”工作的幹部充實到各地黨政班子,建立健全乾部隊伍培養、配備、管理、使用機制,打造一支“一懂兩愛”的“三農”工作隊伍。二是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要破除阻礙要素城鄉流動、平等交換體制機制障礙,改變資源要素向城市單向流動格局,引導和支援土地、人才、資金、技術及科技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三是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要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優先保障領域和金融優先服務領域,加大公共財政傾斜力度,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投入的比例,改變長期以來存在的“取之於農,用之於城”問題,確保農業農村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不斷增加。四是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努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實現形式上的普惠向實質上的公平轉變,讓農民在農村就享受到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使農民能夠過上像城裏人一樣的日子。改變“三農”工作説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把“四個優先”要求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並且與政績聯繫起來,層層落實責任,動真格、見實效、能考核,使農村農業優先切實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