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時代,奉獻照人生
——參加“青春·奉獻——‘青年傳習社’走進首都師範大學”的線下分享活動的體會
馬彥瑛 首都師範大學信工學院2018級碩士
什麼是奉獻?字典解釋為:恭敬地交付、獻出;為別人默默付出,心甘情願,不圖回報。談到奉獻,會讓人不自覺地聯想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幹”等經典詩句。這些詩句,字裏行間充滿著舍生取義的大局觀和奉獻觀,充滿著慷慨激昂的英雄情懷,對後人影響至深。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了這樣一段話:現在在高校學習的大學生都是20歲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很多人還不到30歲;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很多人還不到60歲。也就是説,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當代的千千萬萬青年將全過程參與。有信念、有夢想、有奮鬥、有奉獻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當代青年建功立業的舞臺空前廣闊、夢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我們要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為一名研究生,有些時候我在思考,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怎樣活著才算有意義?活著為自己還是活著為他人?這是每個人都要考慮的問題。“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一曲《愛的奉獻》之所以能久唱不衰,是因為它唱出了大家共同的心聲。奉獻與索取是矛盾的,一心索取的人,貪慾永遠得不到滿足,再者,沒有別人的奉獻,自己又能索取什麼呢?奉獻是不計報酬的給予,是“有一分熱放一分光”,是“我為人人”。奉獻者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熱情,是一種無私的愛心,甚至是無價的生命。因為有人奉獻,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才會不斷增加,人類才會不斷前進。奉獻者收穫的是一種幸福,一種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與愛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長。回顧歷史上所有奉獻人生價值的人,他們為人類積累的財富有些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奉獻,是一種愛,是對自己事業的不求回報的愛和全身心的付出。對個人而言,就是要在這份愛的召喚之下,把本職工作當成一項事業來熱愛和完成,從點點滴滴中尋找樂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認真善待每一個人。講奉獻、有作為是黨員的義務和時代要求。奉獻就是“能吃苦、能吃虧、能吃氣”,要有吃苦的品格,甘為人梯的精神,海納百川的胸襟。感恩是奉獻的動力、實幹是奉獻的基礎、進取是奉獻的需要。作為就是人在事業中的建樹與成就,體此刻本職崗位上默默付出,勤勉敬業,精心謀事、潛心幹事、專心做事。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奉獻是共産黨員應有的胸懷和品德。這不僅僅是中國共産黨先進性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質的要求,更是落實為人民服務的一條途徑,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務必把無私奉獻指導自己的有償行為,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人民的命運聯繫在一齊,奉獻自己全部的光和熱。
這是一個高速發展和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沒有前輩人在戰火中為天下興亡而隨時獻身的機會,也沒有為了國家發展而必須要忍受物質貧乏的壓力。但審視活著的意義,奉獻仍是生活的真實意義,不因時代而變,不因貧富而改。奉獻是每個人應具備的品格和精神,奉獻是一種不求回報的給予。奉獻,不動聲色地滋潤著這個世界。奉獻是神聖的,偉大的祖國需要我們奉獻,火熱的生活需要我們奉獻,需要我們奉獻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同時我們自身也需要奉獻,在奉獻中完善生命,在奉獻中實現人生的價值,在奉獻中獲得真誠和坦蕩。
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我們新一代青年要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堅持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以青春夢想、用實際行動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雖然生長在不同的時代,但是歷史所賦予我們的使命是相同的,那就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我們要始終對國家充滿感情,要敬重歷史、敬仰先賢、弘揚傳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偉大的成就都是接續奮鬥的結果,一切偉大的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韆鞦大業,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接續奮鬥,無私奉獻。讓我們一起努力,在奉獻中實現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我們懂得感恩,學會奉獻,響應時代的召喚,揚起青春的風帆,以滿腔的熱情,去開拓,去創造,去擁抱無窮的期望!(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