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荊晟:奉獻成就無悔青春
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2018級研究生陸荊晟。(中國網記者 王鑫攝)
中國網11月29日訊 11月8日下午,由中國網推出的主題為“青春·奉獻——‘青年傳習社’走進首都師範大學”的線下分享活動在首都師範大學大學生活動中心一層青藍大廳舉行。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2018級研究生陸荊晟在現場進行《奉獻成就無悔青春》的主題分享。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下午好!我叫陸荊晟,是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的一名研究生。今天,很高興能夠和大家分享我個人對於青春、奉獻的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曾説過:“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穫,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今天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在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時面臨的“五關”考驗以及對我的觸動。
習近平在2004年接受延安電視臺《我是延安人》節目專訪時回憶了第一次來到延安插隊時很不適應的各種情形:第一關是過跳蚤關。當時一去最受不了的就是跳蚤,一咬就是成片的紅包,最後紅包就變成水泡了,水泡就爛掉,真的是叫痛不欲生。但是三年以後過去了,那也真是叫“牛肉馬皮”了,不怕咬了。
第二個關就是飲食關剛到那一會什麼都不會吃不愛吃,五穀雜糧,那哪是五穀雜糧?是糠菜半斤糧,慢慢地就學會了,什麼都吃了,沒有吃的還不吃嘛?最後最愛吃老百姓送來的東西。這家送一個玉米糕,那家送來一個高粱米的糰子,吃得都很好,酸菜也成為最好的美味佳肴。
第三個關就是生活關。生活關就是什麼也不會做,什麼都要依靠別人,後來就慢慢什麼都學。縫衣服、縫被子這些活都是自己做,所有的這一套生活上的事情都會自己料理。
第四關就是勞動關。剛去的時候上了山就氣喘吁吁,但是這一年下來就幹得沒黑沒白,風裏雨裏都在窯洞裏鍘草,牲口圈裏鍘草,然後一樣一樣地學。當然這些,一年過去了以後全掌握了,體力也上來了。後來像到夏天擔麥子,那也就是最多二百斤,十里山路一口氣就下來了。
第五關是思想關。開始是格格不入啊,剛一去了以後,看到住的這個窯洞在半山上,星星點點的煤油燈,習近平跟他的同學説:我説你們感覺有沒有像山頂洞人的感覺。但是後來他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住了七年。
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這個習近平總書記奉獻了七年青春的地方帶給他太多回憶和感觸,也為當代青年樹立了一個甘於奉獻的榜樣形象。這七年對習近平總書記來説可謂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但卻很好的向當代青年詮釋了“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穫,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也正是受到習總書記奉獻精神的感染,在本科期間我毅然放棄了舒適的大學校園生活,選擇了到條件艱苦的安徽大別山地區,將自己投身於邊遠山區的支教事業中去。雖然條件艱苦了一些,但是看到課堂中學生們學習到新知識的那種興奮和喜悅感,我覺得一切都值得了。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的奉獻精神感染的不光光是我一個人,在來到首都師範大學後在宿舍舍友的一次交談中,我發現了我的兩位舍友也有著和我相同的經歷。我其中一個舍友劉典在2017—2018年赴雲南東川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支教服務,他和我説初到東川自己並不適應,沒有了鄉土和故人一切都變得這麼陌生,加之突然從一個大城市到了山區之中那種生活上的落差也難以接受。但是很快他明白他作為一名師範生來到這裡是將自己的所學,自己的知識帶給這裡最需要的人,這才是此行的真正意義所在!
今時今日的我們,相比于習總書記青年時期少會有吃不飽肚子的擔憂,但是同樣會碰到“苦”的環境、嘗到“苦”的滋味。作為生活在新時期的青年一代,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我們應該敢於奉獻、樂於奉獻、甘於奉獻,在奉獻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無悔青春。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生活賦于我們一種巨大而又無限高貴的禮物,這就是青春。青春充滿著力量,充滿著期待,充滿著求知,充滿著方向。的確如此,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季節,青春是人生最鏗鏘的篇章。青春的我們意氣風發,青春的我們鬥志昂揚。青春的我們甘願燃燒,青春的我們樂於奉獻。今天的中國也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代賦予中國人民兩個百年奮鬥目標,在十分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歷史關頭,更需要我們青年的激情奮鬥、青春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