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若麟:追尋人生之“光”、奉獻人生之“能”

發佈時間:2018-11-29 15:03:04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鄭若麟

《文匯報》高級記者、研究員鄭若麟。(中國網記者 王鑫攝)

中國網11月29日訊 11月8日下午,由中國網推出的主題為“青春·奉獻——‘青年傳習社’走進首都師範大學”的線下分享活動在首都師範大學大學生活動中心一層青藍大廳舉行。《文匯報》高級記者、研究員鄭若麟老師在現場進行《追尋人生之“光”、奉獻人生之“能”》的主題分享。全文如下:‍

大學是一個求學、求知的場所;大學階段,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求學、求知的歲月。

不過,我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其實我們的整個人生都應該不斷地去求知。求知,獲取我們過去不了解、不認識、甚至不知道其存在的知識和事物,真正能夠正確地認識、了解和理解我們生存其中的世界,就是我們人生偉大的成功。而用我們的知識,向社會和國家奉獻我們人生之所“能”,則是我們最重要的成功。

人生永遠會有兩種追求。一種的物質上的追求;另一種則是精神上的追求。有的人認為,大學階段,就是我們的精神追求階段。因為這是我們人生的學習階段。而到了我們畢業之後,我們將開展物質上的追求:我們要用我們學到的知識,來換取社會的回報,來享受我們的人生。

我不敢説這錯了。但我的人生告訴我,精神上的追求,特別是對知識的追求,往往更能令我們的人生更為充實。而精神上的追求,更重要的是為了未來向社會、向國家回饋我們所能做的精神上的奉獻。

我出生在一個法語世家。家父鄭永慧就是一位著名的法國文學翻譯家。他譯著等身,不僅翻譯了巴爾扎克、雨果、梅裏美等法國古典文學大家,而且他也是第一位翻譯存在主義文學大家薩特作品的翻譯家。他也是第一位將法國“新小説”流派比如阿蘭·羅布—格裏耶的作品翻譯、介紹到中國來的翻譯家。他常常告訴我,求知,認識到人們不知道的事物,並將其介紹給大家,是人生的一大快事。文學翻譯並非家父的謀生之道。要知道,文學翻譯不僅非常艱難、枯燥,而且絕對屬於低收入工作。鄭永慧孜孜不倦地翻譯法語文學著名,完全是為了與同胞們分享世界文學的果實,啟蒙國人的現代思想……

後來,我自己到法國擔任常駐記者。這時,我才知道,大學只是我們求學、求知的1.0版;我們的人生才是一個不斷在更新的2.0、3.0、4.0、5.0……版。我是在法國擔任常駐記者長達二十多年之後,才真正得以一窺法國社會的真實面貌;我才能夠借鑒法國這個對比的坐標係,回過頭來真正認識自己的祖國,真正認識中華文明的璀璨和偉大。今天我在東南衛視《中國正在説》節目擔任主持人,其實是我人生的新的一版“求知”的開始。一輩子用文字來影響讀者的我,今天開始了解到畫面的無比強大的力量,認識到畫面是如何作用於我們的潛意識,如何影響著我們的人生、我們的審美、我們的道德觀、如何衝擊著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決策、我們的行動……

我常常引用一部美國電影為例。這部電影名字為 I Origins,導演是Mike Cahill。講的是一位科學家研究一種只有觸覺和嗅覺的小蟲子,幫助小蟲子進化出視覺器官,最終讓小蟲子能夠認識到“光”的存在。因為對於只有觸覺和嗅覺的小蟲子來説,我們人人皆知的“光”,七彩的陽光、憂鬱的月光、人類造出來的燈光等等各種各樣的“光”,小蟲子卻因為沒有視覺器官而根本無法理解、更談不上欣賞……

我們的一生,就應該孜孜以求地追尋我們目前的知識結構所不了解、也不理解的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光”。是的,我説的是,用我們的一生,而不僅僅是我們的大學青春,去追尋我們人生中的“光”。當然,如果大學階段我們就建立起這種精神,我們就能夠事半功倍。所以,你們要珍惜今天的大學歲月。當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了新的認識,當我們意識到,我們“看到”了很多其他人不了解、甚至不理解其存在的“光”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一種無比的幸福,我們會享受到一種非凡的成功感。當我們將“看到”的光分享給社會、分享給他人,這就是我們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可以在一種懵懵懂懂的狀態中度過。有些人,一生追求滿足自己的各種感官享受,吃喝玩樂,甚至將“性”的滿足作為自己的最高追求。這種人,其實與一頭豬圈裏的“豬”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人生應該是一個永恒的求知過程。讀過《海鷗喬納森》這部小説嗎?當所有其他海鷗都在沙灘上爭搶、爭食各種美味的海魚的時候,海鷗喬納森卻在試圖知道自己究竟能飛多高、飛多快、飛多遠……

不懈地去求知、去追求人所不了解的“光”;進而不懈地去用我們“看到”的“光”奉獻給社會、奉獻給國家,才是一種真正的偉大的人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