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奉獻書寫青春——記“青年傳習社”走進首都師範大學主題活動

發佈時間:2018-11-26 11:00:3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王鑫

“青年傳習社”走進首都師範大學線下活動現場。(中國網記者 王鑫攝)‍

中國網11月12日訊 (記者 王鑫)11月8日下午,由中國網推出的主題為“青春·奉獻——‘青年傳習社’走進首都師範大學”的線下分享活動在首都師範大學大學生活動中心一層青藍大廳舉行。此次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網路評論局指導,中國網、首都師範大學研究生馬克主義理論學習研究中心共同主辦。

青春,人生最美的季節,奉獻,人間最無私的精神,那麼當青春遇上奉獻,你會如何選擇?2014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郭明義愛心團隊”回信時表示,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積小善為大善,善莫大焉。當有人需要幫助時,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會將變得更加美好。本次線下分享活動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講奉獻故事,學奉獻精神,邀請嘉賓與高校師生分享奉獻的故事,共同探討奉獻對青春的意義。

 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王珂教授在現場進行分享。(中國網記者 王鑫攝)‍

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王珂教授通過講述自己的奉獻故事,身邊團隊的奉獻經歷,來闡述奉獻對青春的意義。他指出,這是一個高速發展和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沒有先輩們在戰火中為天下興亡而隨時獻身的機會,也沒有為了國家發展而必須要忍受物質貧乏的壓力。但審視活著的意義,奉獻仍是生活最重要的價值,不因時代而變,不因貧富而改。奉獻是每個人應具備的品格和精神,奉獻是一種不求回報的給予。奉獻,不動聲色地滋潤著這個世界。

《文匯報》高級記者、研究員鄭若麟老師進行現場分享。(中國網記者 王鑫攝)‍

《文匯報》高級記者、研究員鄭若麟老師也是以自身為出發點,身體力行地用自己的故事來告訴同學們要怎麼奉獻。他説,“求知是我們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這是與奉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因為當我們不能把自己最有潛力的能力發掘出來的時候,我們的奉獻就是無力的、有限的。”

 首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王洪波教授進行現場分享。(中國網記者 王鑫攝)‍

首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王洪波教授作了題為《青年成長的四個支點:信念、夢想、奮鬥、奉獻》的演講。他引經據典,用幽默風趣的例子,來啟發同學們。他呼籲,“我希望同學們立足新時代,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刻苦讀書,勤於思考,勇於實踐,踏實做人、甘於奉獻。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家庭、社區、學校、民族,我們的國家會因為你們的信念、夢想、奮鬥、奉獻而驕傲自豪!”

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2018級研究生陸荊晟將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大隊插隊時的故事與自己的親身經歷相結合,表達了他對青春奉獻的感悟。他認為,“今時今日的我們,相比于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少了吃不飽肚子的擔憂,但是同樣會碰到‘苦’的環境、嘗到‘苦’的滋味。作為生活在新時期的青年一代,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我們應該敢於奉獻、樂於奉獻、甘於奉獻,在奉獻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無悔青春。”

 參與分享活動的同學。(中國網記者 王鑫攝)‍

首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級研究生曹元從三個角度表達了她對青春奉獻的認識。她認為,“點點滴滴都是奉獻,奉獻並不高大上”,而且“奉獻,具有一種會感染的神奇魔力”。“希望到我們五六十歲的時候,回憶起已經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祖國和自己一生的奉獻,你可以無悔的告訴自己:和祖國一起成長的感覺,真好。”

在主題分享之後,現場多位青年提出了自己在青春奉獻中遇到的問題。有對當代大學生如何奉獻的迷茫,有在打擊之下,面對如何守住奉獻初心的無措等。學者嘉賓們在現場進行了討論和解答。 

“青年傳習社”是一個在青年團體中分享和交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平臺。未來,“青年傳習社”將繼續走進大學,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青年積極行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發光發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