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佛係青年與奮鬥的思考
——參加“青春·奮鬥——‘青年傳習社’走進中國人民大學”的線下分享活動的體會
張智堯 2017級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碩士
九月十九日,我有幸參加“青春·奮鬥——‘青年傳習社’走進中國人民大學”的分享活動。國發院副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陶文昭教授,著名作家、時事評論家劉仰,國發院劉瑞明教授分別就“青春·奮鬥”話題講述自己的奮鬥歲月與心得。
會後,我抓住提問機會向三位老師請教了最近的熱門詞——“佛係青年”與奮鬥的關係。老師們認為我國“佛係青年”産生於學習與經濟生活壓力較大的社會環境之中。這一群體的主要表現是缺乏自主性、缺乏人生目標、過早地隨遇而安。老師們也強調,我們應該辨證地看待“佛係”,不能輕視這一社會現象,青年們有一個豁達的人生態度是可取的,但是更要把奮鬥記在心頭並身體力行。
何謂佛係青年呢?主要指那些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追求平和、淡然的生活方式的青年人。該詞最早來源於日本,彼時用於形容喜歡獨處,關注自己興趣愛好和生活節奏,不想在談戀愛上浪費時間的男性。近期,“佛係青年”詞條刷遍朋友圈,火遍網路。而使用的範圍也擴大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佛係追星”、“佛係考試”等等。而“佛係青年”也令人聯想到日本的“寬鬆世代”,“寬鬆世代”開始的時間沒有明確的定位,大約開始於80年代後期。
戰後的日本,由於十分重視教育,所以這一時期學生們的壓力極大,由此産生了很多社會問題。而當時的日本政府認為引發這些事件的主要原因在於過重的學業。所以,為了緩解這些現象,日本政府為大力減輕學生負擔而採取了一系列的行動。比如課本難度有所下降、給學生大量與外界交流的時間等等。這個政策一直持續到2010年。
在日本經濟增速放緩的經濟大背景下的寬鬆教育的培育出的“寬鬆世代”逐漸成為日本社會中缺乏能力且不思進取的代名詞,更有甚者稱其為日本的“垮掉的一代”。由“寬鬆世代”可見,如果外界驟然放鬆對青年的要求,而青年朋友們也對自己的過於“佛係”的話,代價可能是巨大的,某種程度來説是沉重的。
“佛係青年”這一社會現象的出現值得我們去研究與思考。不可否認,目前的社會環境的確壓力比較大,無論是最難就業季,還是城市高昂的房價都給初入社會的我們很大的壓力,我們在短期內可能很難改變這一局面,可是我們也不能就此“佛係”,從此自我放棄、得過且過,把奮鬥拋到腦後。我們要做的是去解決問題、克服困難。青年是祖國的未來,要是人人“佛係”那還如何實現中華之崛起,如何書寫人生之華章?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習近平總書記也曾説過: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險灘,有直道也有彎路。無數人生成功的事實表明,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穫,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於走好一生的路。要歷練寵辱不驚的心理素質,堅定百折不撓的進取意志,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變挫折為動力,用從挫折中吸取的教訓啟迪人生,使人生獲得昇華和超越。總之,只有進行了激情奮鬥的青春,只有進行了頑強拼搏的青春,只有為人民作出了奉獻的青春,才會留下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青春回憶。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説》中如此寫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青年之於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目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我們青年朋友們更要刻苦學習、努力創新,把個人命運與祖國發展深刻聯繫到一起,為祖國的明天奉獻我們當代青年的智慧與汗水。我們相信甜美的果實必然由奮鬥的汗水澆灌,今日奮鬥的青春必然是明日璀璨的回憶。
為華夏神州之復興,須付以吾輩青年之奮鬥!為促成今日世界之進步,須付以吾輩青年之奮鬥!如果把人生比擬為四季,青年如春,春種方能得以秋收。如果把國家的發展階段比擬為人生,中華此時正值芳華歲月!少年中國是奮鬥的中國!中國少年亦不應辜負這一偉大的時代。奮鬥吧!青年!(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