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有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刻內涵

發佈時間:2018-10-09 10:57:27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薛小榮

 

薛小榮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構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正如恩格斯深刻指出的那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縱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對人的生存來説,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你掙到了錢,但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麼幸福可言。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中國現代化是絕無僅有、史無前例、空前偉大的。現在全世界發達國家人口總額不到十三億,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實現了現代化,就會把這個人口數量提升一倍以上。走老路,去消耗資源,去污染環境,難以為繼!因此,中華民族要實現永續發展,必須抓好生態文明建設。

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為什麼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果其他各方麵條件都具備,誰不願意到綠水青山的地方來投資、來發展、來工作、來生活、來旅遊?從這一意義上説,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壞了,而是要把它保護得更好。關鍵是要樹立正確的發展思路。事實上,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捨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水準,加快構建綠色生産體系,大力增強全社會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中國要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傷害自然最終將傷及人類。空氣、水、土壤、藍天等自然資源用之不覺、失之難續。馬克思在研究這一問題時,曾列舉了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希臘等由於砍伐樹木而導致土地荒蕪的事例。工業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産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我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一定要避免走“先發展後治理”的工業化老路,構建全球生態文明治理體系,為建設綠色低碳世界作出積極努力。氣候變化關乎人民福祉,關乎人類未來。作為全球氣候治理的積極參與者,中國已經向世界承諾將於二〇三〇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實現。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中國歷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為國際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提供了中國經驗。作為全球負責任大國,中國不僅要著力推進國土綠化、建設美麗中國,還要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等多邊合作機制,互助合作開展造林綠化,共同改善環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生態挑戰,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應有貢獻。(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