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深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民本情懷
戴慶鋒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主任習近平9月20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改革重在落實,也難在落實。改革進行到今天,抓改革、抓落實的有利條件越來越多,改革的思想基礎、實踐基礎、制度基礎、民心基礎更加堅實,要投入更多精力、下更大氣力抓落實,加強領導,科學統籌,狠抓落實,把改革重點放到解決實際問題上來。
9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高品質發展、區域協調發展、自貿實驗區改革創新以及金融機構監管等一系列議題,同時還審議通過了《關於改革和完善疫苗管理體制的意見》。與關係宏觀發展環境的重大議題相比,中央將疫苗管理作為重大議題列入會議,無疑是對群眾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視,是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兌諾,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品格與情懷的具體實踐。
以人民為中心,就要讓改革為人民謀幸福,“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的發展事業面臨著全新的壓力和挑戰,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也面臨著全新的環境,這需要我們以更大的勇氣和責任擔當來不斷全面深化改革。在這個關鍵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毅然帶領全國人民走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洪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領域上為我國改革發展事業謀篇佈局,對收入分配、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環境治理、養老、食品藥品安全等問題提出一系列改革舉措,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反映突出的問題,讓改革切中詬病、讓舉措造福民眾,讓人民成為改革的方向和目標。而這,不僅讓我們看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和勇氣,更看到了黨中央以人民為中心的民本情懷。
以人民為中心,就要讓行動的腳步時刻走在人民群眾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期,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心繫貧困地區、始終關注脫貧攻堅事業發展。十八大以來,從沂蒙山到井岡山,從延安楊家嶺村到湘西十八洞村,從田間地頭到灶臺炕頭,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已經遍佈全國14個集中連片區。問寒噓暖、閒拉家常,讓我們看到了總書記平易近人的偉人品格;訪貧問難、探望老孤,讓我們感受到總書記深厚的民生情懷。幾乎每年春節前後,總書記都親自走到最基層、最貧困的地區考察,從生活困難到生産困難,再到發展規劃,都一一細問並不時提出意見建議,不僅向貧困地區送去黨中央的問候,也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事業發展指明瞭道路、指明瞭方向。
顯然,以人民為中心已經成為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核心關鍵詞。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人民作出莊重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在第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發出“我們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鏗鏘誓言。而在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當中,“人民”永遠是出現頻次最高的詞,在歷年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民生”也始終貫穿于黨中央的治國理政之中。從解決住房到增加就業,從普惠教育到完善醫療,從完善社保到扶持養老,“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從健康中國戰略到鄉村振興戰略,再到美麗中國建設,這些以人民為中心的戰略舉措更為中國人民擘畫出新時代的宏偉藍圖。正是因為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和發展實踐,才激發出全國人民的巨大熱情,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積蓄出磅薄偉力和不竭動力。(責任編輯 蔣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