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有理】中國堅定推進新型全球化的決心不會動搖
周曉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亞非發展研究所原所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一段時間以來,西方民粹思潮和反全球化傾向蔓延,嚴重干擾了全球經濟的復蘇進程。最近,特朗普又秉持美國優先和極端的貿易保護立場對中國提出500億和1000億美元商品的加徵關稅威脅。在這樣一種看似山雨欲來、黑雲壓城的背景下,2018年4月8日至11日在中國海南博鰲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再度聚焦全球化和“一帶一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出席博鰲亞洲論壇併發表主旨演講,這無異於向全世界莊嚴宣示,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中國堅定推進新型全球化的決心都不會動搖。中國將與全世界所有積極力量一道,繼續推進新型全球化進程。這充分展示了中國力量和中國自信。
雖然面臨諸多困難並可能遭遇暫時挫折,但積極推進新型全球化仍存在諸多歷史機遇。
一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濟格局的力量對比所發生的有利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根本性改變,是新一輪全球化能夠得以繼續推進的重要物質基礎。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經濟佔全球經濟比重始終高達70%以上。這種狀況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開始發生重大甚至根本性變化。2010年,美國、西歐經濟佔全球比重首次降到不足50%。此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一直朝著接近西方經濟比重的方向前進。預計到2025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佔全球比重可接近或達到50%,與西方基本持平。與這一趨勢相適應是2009年以來,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始終超過50%,遠超過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貢獻。
二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自本世紀以來,借助全球化的強勢崛起,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和大力推進全球化進程,並進而改變不合理的全球治理模式和治理結構提供了重要支撐。這裡有兩個較大的載體,一是金磚國家合作的強勢崛起和大力推進,特別是金磚國家合作的機制化趨勢,彰顯了金磚國家所代表的新興市場力量在國際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是G20在全球治理中取代G7的趨勢。
三是西方國家中仍然存在全球化的堅定捍衛者和積極推動力量。全球金融危機後,西方的全面經濟衰退,以及接下來的歐洲債務危機,導致西方民粹思潮的蔓延和反全球化傾向,雖然嚴重削弱了西方國家推動全球化的意願及其在全球治理體系重建中的領導能力,從而成為全球化的拖累因素。但同時,無論是歐元區,還是其他西方國家,甚至包括美國英國國內,也還存在著強大的支援全球化的力量。這是因為在過去三十幾年,美國始終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這就決定了美國國內目前仍然存在著較強的主張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利益集團。至於德法兩國主導的歐元區以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其他國家,更是西方國家中大力主張推動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四是新興市場國家正成為新一輪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量,新興市場國家近年來大力推進的一系列區域性甚至全球性經濟發展和經濟整合措施,正成為新一輪全球化繼續推進的重要載體。如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與建設,東盟合作機制的深化,中亞五國合作機制的擴容,金磚+等發展新理念的提出與實踐;以及其他一些區域性、甚至在整個洲際間的經濟合作與整合,都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和大力推動全球化,提供了重要機遇。可以預見,隨著新興市場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進一步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必將取代美國,成為新一輪全球化的最主要推動力量,並主導全球化的進程與方向。
過去三十幾年的全球化基本上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2008年金融海嘯後,西方國家陷入全面經濟衰退和持續蕭條,催生了西方社會日漸增大的反全球化聲音,並使得過去幾年的全球化進程事實上處於停止狀態。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政治經濟大背景下繼續推進全球化進程的歷史重任,責無旁貸地落到了新興市場國家肩上。中國兩年前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恰好順應了這種時代要求,併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振全球化、繼續推進全球化進程,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新的動能。
中國提出並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最初更多的還是著眼于積極探索2.0版的中國改革開放戰略。過去三十幾年中國改革開放得以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就是中國自覺地將國內改革的推進建立在對外全面開放的基礎之上,通過全面對外開放擴大自身的國際視野,為國內改革找到國際參照體系和國際坐標,從而全面推進國內改革進程。正是基於這一思路,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由於中國的“一帶一路”設想為新興市場和整個發展中國家繼續推進全球化進程提供了重要抓手,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也就自然而然地昇華為新興市場國家重振全球化的內在要求和戰略共識。中國商務部2015年3月發佈的“一帶一路”路線圖明確,“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從路線圖的這一戰略構想中不難看出,在這兩條廣袤而又雄偉的經濟帶中,人口超過20億,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存在著一個個未來一段時間極具潛力的新興經濟體,存在著巨大的合作和開發潛力。這些區域和地帶的崛起在未來幾十年將有力地驗證亞洲世紀的輝煌。
現在看,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構想,並輔之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其最大意義就在於不但為全球經濟進入新的長波增長週期找到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經濟增長極,同時也為重振全球化、為繼續推進全球化進程,提供了中國機遇、提供了新興市場動能。
過去三十幾年全球化具有三大基本特徵,一是基本上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化,從根本上講是從屬於美國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和既有經濟秩序的;二是基本任務在於為國際資本開疆擴土,因而也就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國際資本的逐利要求;三是金融全球化、金融資本過度擴張,結果導致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嚴重失衡。美國退出TPP以及特朗普的美國至上和反全球化立場,事實上也就終結了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但這並不等於全球化本身的終結。與過往不同的是,繼續推進的新型全球化將會展現出全新的視角、突顯出新的特徵。
第一,繼續推進的全球化將不再是美國主導,而是東西共治甚至新興市場主導的全球化。其二,繼續推進的全球化的主要著眼點是實體經濟而不再是片面的金融擴張,因而將更有利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其三,繼續推進的全球化將較好地處理好資本逐利與相關國家的自身發展問題、以及如何更好地惠及中下層民眾的切身福祉問題。最後,繼續推進的新型全球化,其最終目標和最高宗旨,在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於推動全球經濟的共同增長和可持續增長。而這樣一來,符合了更廣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也就為新型全球化的繼續推進找到了方向。因而必將受到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廣泛歡迎,並成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戰略共識。(責任編輯 蔣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