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有理】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

發佈時間:2018-04-02 08:10: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張紅宇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

黨的十九大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繪就了新時代“三農”事業新征程的宏偉藍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基礎和時代意義,切實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

鄉村振興戰略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為在本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

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情係農村、心繫農民,始終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工作:在河北正定、福建和浙江工作期間,他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進行了深度思考和不懈探索;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對做好“三農”工作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論斷,系統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這些一以貫之的思考和實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提供了思想沃野和實踐源泉。

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三個必須”的重要論述,通過強調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與國家強、美、富之間的關係,對三農工作的極端重要性進行了高度概括。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調研時明確提出“三個不能”,明確了我們黨堅持不忽視農業、不忘記農民、不淡漠農村的宗旨使命。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村召開的農村改革座談會上強調“三個堅定不移”,在關鍵時期、標誌性地點旗幟鮮明地宣誓了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發展、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的政策目標。

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全面地闡述了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的“七條道路”: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品質興農之路,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走鄉村善治之路,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五個振興”的科學論斷,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推動鄉村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從“七條道路”到“五個振興”,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外延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地豐富和完善,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是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鄉村振興戰略充分順應了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順應了廣大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新時代的具體表現。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目標,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從生産、生活、生態方方面面增強億萬農民群眾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生産要提質。我國經濟已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農業農村經濟也面臨著高品質發展的要求。對消費者而言,高品質體現在農産品消費需求的多元化、綠色化、品質化,由吃飽到吃好再到多元營養依次提升,由有形的物質産品需求向無形的精神産品需求延伸拓展。對生産者而言,高品質體現在集約化資源投入、標準化生産方式和高附加值産品,確保農業收入不低於二三産業收入。加快推進由增産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唱響品質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主旋律。

環境要宜居。堅持綠色發展,統籌山水田林湖草系統治理,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切實解決垃圾和廁所這兩個農民最關切、最影響農村生活環境和品質的“痛點”,讓農村重新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成為新時代城鄉居民宜居的生活空間。對城鎮居民而言,農村鄉土風情、田園風光令人嚮往;對農村居民而言,水電路氣房網等生産生活設施便利,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健全。

文明要傳承。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和公共文化建設,深入挖掘和傳承中華傳統農耕文化,進一步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內涵。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富有正能量的典範,樹立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切實改善農民精神風貌,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治理要有效。適應農業生産方式日益變革、農村人口結構深刻調整、利益主體和公共事務多元複雜的新形勢,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堅持黨的領導,深化村民自治,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法治鄉村、平安鄉村,使農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生活要富裕。農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基礎和前提是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鄉村振興歸根結底要落到促進農民增收、消除農村貧困上來。要通過大力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産業化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多種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實現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順應了民心民意,反映了基層期盼和訴求,有利於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將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磅薄動力。

鄉村振興戰略深刻反映了實現強國夢的必然要求   

當前,中國正處於由大國向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2017年,中國GDP總量已達82.71萬億元,佔世界經濟份額提高到15%,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30%左右。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業化國家。更重要的是,我們已開始實現經濟增長動能轉換,由投資、進出口拉動轉變為消費拉動,2017年,第三産業增加值比重為 51.6%,成為經濟增長主動力。然而,農業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短板。

2017年,農産品貿易額2014億美元,進口為1259億美元,出口為755億美元,逆差達504億美元,反映了中國農業大而不強的基本現實。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1:2.71,在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方面仍然是任重而道遠。農村公共産品供給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特別是在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欠賬太多,實現城鄉融合發展任務艱巨。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農業農村強短腿、補短板的客觀要求,是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必要舉措,是徹底化解城鄉二元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實現強國夢的必然選擇。

農業要成為強勢農業。在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産品供需總量平衡的前提下,提升中國農業競爭力,打造大國強勢農業形象,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要秉承以中國供給解決中國需求、以中國資源解決中國問題的理念:一是堅持從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出發,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塑造中國農業産業多元化、産品多元化格局,滿足城鄉居民多樣化農産品需求。二是堅持從比較優勢出發,優化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做大做強優勢農産品,重點在發展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以及資本密集型農業方面做文章,提升中國農業競爭力。三是堅持從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出發,加強資源優化配置,提升農業勞動生産率、土地産出率和全要素生産效率,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強勢農業道路。

農業從業者素質要進一步提升。一方面,增加農民收入最重要的路徑還是減少直接從事農業生産的勞動力。2017年第一産業産值佔GDP比重已下降到7.9%,但從業人員佔比仍高達27%,這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巨大的根本原因。要繼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力爭在2020年和2035年將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減少到25%和10%左右,大幅提升農業勞動生産效率,增加農民收入。

另一方面,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強勢農業既需要一支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三農工作隊伍,也需要一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管理的職業農民。這要求我們在農民的職業化上下功夫,全面提升農業從業者綜合素質。一是要有工匠技藝。專注專長領域,深耕農業,技藝為本、技藝優先。二是要有精英意識。敢闖敢試,在市場競爭中勇立潮頭,永不服輸、勇於爭先,做有競爭力的産品和服務。三是要有企業家能力。對新型經營主體的帶頭人而言,要具備企業家能力,善經營、會管理,創新發展追求卓越,履行責任敢於擔當。

農村要讓生活更美好。農村不僅是生産場所,更是生活場所。中國農業資源環境各異,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相適宜的生産生活環境。要在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下,使農村的進步跟上城市的節拍,讓農村成為城裏人都羨慕的好地方。要更新理念。既要通過城鎮化繼續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也要通過逆城鎮化,讓願意從事農業、尊重自然、嚮往鄉村生活的新農人回歸農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堅持發展建設與生態保護並重,保護好農村清新的田園風光、獨特的鄉土風情風貌,讓美麗鄉村成為美麗中國的靚麗底色。還要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讓城市具備的生活條件,農村也具備;城市沒有的景觀,農村無處不在。把中國的鄉村打造成為風光獨好的“大公園”,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