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社會保障改革如果按現在這個路子走下去是完不成任務的,必須改變一個思路,就是把“社會轉移”和“社會服務”統統納入進來統一考慮這個養老的問題怎麼辦,這樣的話才真正有出路。”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在中國網兩會特別節目《中國正在説》當中,對中國目前的養老、社保等問題做了深入解讀。
據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到2013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達到8.2億,全國已有超過2億人在按月領取養老金;城鎮職工醫保、城居醫保和新農合參保人數超過13億;社會救助制度實現了城鄉全覆蓋。下一步,需要認真分析經濟新常態和全民保障新形勢下的新情況、新問題,有針對性研究一些新政策、新措施。
農村的社保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現在有一個很重要的群體,就是所謂的農民工群體,農民工背後實際上是大量農村的一些相關問題,我們這麼多年以來一直在立足於社會保障的統籌工作,平衡工作,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統籌就是城鄉差距之間的統籌。在農村,農村的經濟發展是有自己的特殊性的,包括土地的性質,土地的方式方法,以及産生的分配方式方法不同,帶來的一些社會保險的結構,是和城市之間有很大的區別的。
楊宜勇説,城鄉之間有天然的差異性,因此可以單獨搞一套,但是我希望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這個養老差別不要那麼大。關鍵是中間,在中間有一個中間體徘徊的就是農民工的問題,我希望把農民工中“農民”兩個字拿掉,成為現代産業工人,按城鎮職工算。但是,現在很多人願意有一個農村戶口,這個是斬不斷的。
現在如果不能夠完全解決戶籍問題,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並不太想解決他們的戶籍問題,還是給他們保留農民的,他們還有話可説,如果現在是城鎮工人了,但是他的家庭又不能進入城鎮,這樣反而對他們是更不公平。
城鄉二元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一種不平等的制度,這個問題在城鎮化進程中已經凸顯,保持這種形式也可以,只要城鄉的保障水準一樣就成,但是,在城鄉保障水準差距大的情況下資金來源就成了關注的焦點問題。楊宜勇表示,李克強總理談到城鎮化裏面三個一億人的問題,現在2.65億農民工,可能在一些大中城市裏面,異地的能安定下一億人,然後在本省範圍內,大中城市再安定一億人,這個農民工基本上八成的問題就能解決,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
人往哪兒遷移,是跟著就業和機會走的。如果機會在北京和上海,這些一線城市,那麼他就會往這些地方走,而且這些地方也是需要他們的,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城市的人學歷水準都在碩士以上,必須要有高級的人才,中檔的人才和低檔的人才,而且可能低檔的人才佔的數量不少,但是現在你只希望他們來,把他們的勞動力出賣給你,只盡義務但是權利很少,所以説城鎮化將來問題會很大。
楊宜勇説,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現在按常駐人來算, 2.65億人都到城市裏來了,所以農村老齡化比城市更嚴重。
中國的社會保障改革如果按現在這個路子走下去是完不成任務的,必須改變一個思路,就是把“社會轉移”和“社會服務”統統納入進來統一考慮這個養老的問題怎麼辦,這樣的話才真正有出路。但是也不能替代社會保障,各佔一半。比如像農村這些老人,用社會保險的辦法不行,乾脆就直接提供社會服務,因為他出來打工大概到45歲,50歲以上的這些年齡,他們在外面打工、找工作其實也很困難,能不能乾脆讓他回去照顧自家的老人,然後把他看成社會勞動,給他一定的補貼。
現在,社會保障事業正處在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一方面是經濟發展新常態對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必然帶來新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最顯著的特徵是我國已經步入了全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