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轉播到騰訊微網志字號:

專家稱我國航太投入産出1比10 航太科技用途廣泛

新聞中心-中國網 news.china.com.cn  時間: 2012-06-27  發表評論>>

專家稱我國航太投入産出1比10

蔡華偉製圖

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成功交會對接,再次引發人們對航太事業的高度關注。“上天攬月”,是夠震撼和浪漫,可是投入巨大的航太事業,與尋常百姓的生活究竟有多大關聯?

請看本報記者為你近距離解讀,看似“高高在上”,實則已經融入我們每個人生活的航太産業。

煙霧報警器、保暖內衣、太陽能熱水器、衛星導航,都離不開航太科技

“其實,人人都在享受航太科技,而且是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享受著航太科技帶來的便利。”6月25日,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一院黨委書記梁小虹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曾經被認為神秘莫測的航太科技已滲透到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辦公室、賓館和家庭廚房的煙霧報警器,原是為了檢測太空站裏的煙霧和有毒氣體而研製;醫院裏的ICU(重症監護室)源自“阿波羅”載人登月成就,由航太員訓練時監測各項生命體徵的實驗室演變而成;速食麵調料包裏的幹菜,其雛形是最早的航太食品;彈性內底的運動鞋,材質源於一種使宇航員在火箭騰空時更為舒適的軟墊。此外,還有育嬰箱、心臟起搏器、保暖內衣、太陽能熱水器等等,太空活動帶來了諸多可以共用的成果。

食品品質和數量安全,也跟航太有關係。迄今為止,我國已先後20余次利用返回式衛星和神舟飛船,搭載了上千種作物種子和微生物菌種,獲得了大量新性狀品種,並大規模在農業生産中推廣應用。

出門看氣象,開車靠導航,也都是航太産品的應用: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海洋衛星等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氣象數據;北斗導航系統2012年就可完成亞洲區域導航,2020年左右有望做到全球覆蓋,屆時我國將擁有自己獨立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航船和飛機、野外工作者提供導航服務。

在南海,很多漁民在漁船上裝載了北斗海洋漁業船載資訊終端。憑藉它,漁民可以在茫茫大海中定位導航,與家人或相鄰漁船保持短信聯繫,獲取氣象、漁業市場交易等資訊,更安全、更大規模地走向深海大洋。

災害救援中,航太科技打造“太空救援隊”

重大自然災害往往會對通信設備造成嚴重破壞,讓災區成為“資訊孤島”。此刻,只有在外太空運作的衛星等航太器能幫上大忙。災害救援中,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兩大航太企業利用航太技術組建的“太空救援隊”挺身而出。

汶川地震發生後,震中附近的重災區失去了和外界的一切聯繫。5月12日22時左右,首批救援官兵到達,並使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用戶終端機連夜發回實時災情數據,為地震重災區發出了第一束生命急救電波。

在玉樹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災害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成為救援指揮部和前方救援人員最有力的通信助手,最大限度地保證了“72小時黃金搶救時間”的最有效利用。

汶川地震後,唐家山堰塞湖形成,搶險救災部隊遇到難題:天然形成的壩體是否堅實?大型施工機械是否能夠上壩挖掘導流槽?如果沒有確鑿的依據,匆忙上壩會冒很大的風險。壩體高至少150米,而已知滿足要求的測斜儀只有國外能生産。此時,地質專家支招:“去找航太人!”

收到求助資訊後,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三院慣性公司在最短時間內趕制出了測量深度能夠達到150米的鑽孔測斜儀,並火速捐贈給北川災區。採用航太高科技研製的測斜儀不負眾望,在對唐家山堰塞湖超高壩體進行監測後表明:壩體穩定,大型施工機械能夠順利通行,為解決這一棘手問題打下基礎。

災害發生後,斷水斷電也給救援帶來巨大困難。中國航太科工集團三院以航太高科技轉化研製的微型燃氣輪機發電站,為我國冰雪災害及救災搶險及時提供電力。

這種發電站個頭只有櫃式空調那麼大,24小時連續工作壽命可達4年以上。同常用的柴油發電站相比,體積小、噪音低、低溫啟動快、維護成本低、污染小、節能環保。它可以同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組合工作,還不挑食,柴油、煤油、天然氣、沼氣等統統都能轉變為電能,是理想的應急救援設備。

2000多項航太技術成果移植國民經濟,成經濟發展“倍增器”

“有人統計過,航太科技一美元的投入將換來7至12美元的回報。航太科技又被稱為‘技術金礦’,它對技術的拉動和對經濟增長的帶動,遠遠高於我們的想像。”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説,“舉例來説,我們發射一顆衛星,價值不僅僅是衛星研製、發射服務所帶來的,還有運營服務和地面維護服務,這一鏈條帶來的價值不可小視。”

1961年,美國“阿波羅”計劃開始實施,到1972年結束時花掉了240億美元。但誰都沒想到,240億美元隨後帶來了高達幾千億美元的民用市場。

“不僅僅只是擺在超市裏的‘太空稻米’、‘太空蔬菜’,太空經濟是未來經濟新的增長點,並將從各個方面極大改變我們的生活。”在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王崑聲看來,凡因人類航太科技誘發的經濟活動,皆屬太空經濟,它涵蓋通信、金融、醫療、國防、太空旅遊、太空資源開發和能源利用等諸多領域。

中國航太工程諮詢中心航太系統論證研究部副主任周曉紀研究員認為,航太科技是社會經濟與科技進步的“發動機”,將不斷促進生産力的發展。它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尋找新的增長點以及國家科技創新,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也有專家認為,太空經濟將成為未來10年、20年中國經濟又一有力的推進器。

航太科技對相關産業有著明顯的促進和帶動作用。王崑聲説,中國近年來開發使用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太技術的牽引下完成的。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項航太技術成果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民用航太産值已佔據航太總産值的半壁江山,投入産出比高達1:10。

這款經濟發展的“倍增器”正在釋放著巨大的能量。粗略估計,由我國航太産業所輻射出來的産業鏈,已經達到1200億元的規模。僅衛星領域而言,衛星廣播電視教育使我國幾千萬人通過這所“空中學校”接受培訓,直接節省資源可折合數百億元。礦産、地質、鐵道、橋梁等部門利用資源衛星進行勘察,節約的資源和所取得的收益都相當可觀。

連結

中國航太産業經濟收入僅佔全球3%

近年來,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過後,全球太空經濟迅猛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與傳統産業陷入停滯甚至負增長形成鮮明對比。

數據表明,目前全球航太産業總收入中,來自商業部分的貢獻已達60%以上。與之相比,中國航太産業卻顯得有些步伐緩慢。“中國航太産業經濟收入在全球佔比僅為3%左右。”周曉紀説,中國航太産業目前僅處於産業化階段,遠談不上商業化。

航太業人士指出,中國航太産業産業化進程滯後,源於幾大因素:未解決社會資本如何進入的問題;尚未形成長期穩定運作的衛星應用體系;國際競爭激烈,西方國家出於安全原因設置種種限制等。

在周曉紀看來,中國航太産業要迅速完成産業化,走向商業化,更大的障礙來自現有體制弊端,宜儘早破除之。

據了解,一個問題是衛星資源條塊分割嚴重。多個部門都申請發射衛星,一旦衛星上天,各部門之間缺乏共用和溝通,衛星使用效率低下。與此相對應的是,地面接收站、資訊處理、維護等都需國家投資。

目前,從“天上”到“地面”,從衛星工業到終端應用,缺乏總體規劃,也就是航太人所説的“天地一體化”。

專家表示,衛星研製、發射等環節一時不宜開放,而屬於“地面”的終端應用和運營服務,政策對社會資本幾乎沒有限制。中國航太産業的産業化和商業化,不妨從鼓勵終端應用和運營服務的商業化開始破題,倒逼體制變革。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 海嶼
官方微網志
相關新聞
[我要糾錯] [推薦] [收藏] [列印] [ ] [關閉]
留言須知 版權與免責聲明
網友留言 進入論壇>>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版權與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