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在世界航太領域佔有一片天地”
——新華社記者對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副總經理袁家軍
新華網北京11月3日電 33歲成為我國載人航太工程飛船系統副總指揮,38歲擔任總指揮,45歲出任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副總經理,主管宇航業務……“航太少帥”袁家軍人生的每一步,都與我國航太事業的跨越發展密切相關。
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成功之際,記者在北京航太城獨家專訪了袁家軍。歲月的風霜染白了他的兩鬢,談起中國載人航太的驕人成績、前景展望,這位49歲的中國航太界領軍人物激情如初……
中國在世界航太領域要佔有的不是“一席之地”而是“一片天地”
記者:在載人航太工程八大系統中,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承擔著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空間實驗室這三大系統的科研任務。對於工程的品質和可靠性,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
袁家軍:航太科技集團承擔的這些系統,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系統,也是標誌著航太發展水準、最具創新活力的領域。
品質和可靠性是我們承擔這些任務最重要的主題,也是載人航太工程的主題。在系統的指標要求中,最重要的就是品質和可靠性。所以我們始終把品質、可靠性、安全性放在完成任務的首位。
從“兩彈一星”開始,錢學森就倡導系統工程理論的思想。系統工程從本質上説,是一個跨系統整合、跨部門協作,運用科學管理提升效率的工作模式。它是組織管理的技術,通過組織管理,讓不同學科、不同單位、不同部門的人,為了一個目標進行精誠合作。
我國航太事業從1956年開創,55年發展的一條主線就是系統工程主線,其著眼點和落腳點就在於任務的品質和可靠性。所以在航太工程中,抓品質、抓安全、抓可靠性,是一脈相承的傳統。
載人航太的可靠性要求是航太領域內最高的,需要我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在提高安全性、可靠性方面不斷創新。
記者:這是否意味著,對於品質和可靠性的要求超過了對速度和進度的要求?
袁家軍:既要有速度,又要保品質,兩者不可偏廢。工程就是在給定的邊界條件下,比如利用有限的經費、時間、資源等,去完成一項任務。載人航太工程是完成一項重大的國家戰略任務,規模大、技術複雜、要求高。
雖然我國載人航太比美國晚了40年,但是我們要實現快速發展、跨越式發展,不斷縮小與世界先進水準的差距。我們團隊始終是抱著在世界高科技領域有所作為的目標工作的。我們要佔有的是“一片天地”,而不是“一席之地”。
載人航太的發展是廣闊天地。從世界航太的格局來看,除了中國外,也只有美國、俄羅斯有這樣的實力和膽識向高科技的明珠——載人航太領域發起衝刺。同時,通過發展載人航太,也會牽引和帶動整個航太事業的發展。
品質和可靠性貫穿載人航太任務始終
記者:航太,特別是載人航太是充滿風險的事業。為了確保工程成功,在抓工程可靠性和品質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袁家軍:品質和可靠性,是我們事業的基石。沒有安全和可靠性,載人航太將無從談起。
翻開世界載人航太的歷史,慘痛的教訓比比皆是。自1986年以來,美國的太空梭就先後出現了兩次重大失敗,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也多次發生重大事故。“哥倫比亞”號是在太空梭第128次發射時出現事故的,“聯盟”號飛船在上百次執行任務後也出現了問題。這説明,品質、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一項難度極高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