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
- 地面硬化阻水下滲 暴雨來臨城市不堪一擊
- 許多大城市的城市強降水與內澇氣象服務體系建設都處於起步階段,能夠滿足氣象災害服務的觀測網也尚未形成, “針對城市內澇等氣象災害的監測、資訊加工處理和預警預報服務體系建設經費投入不足,中西部地區大中城市的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捉襟見肘,城市內澇等氣象災害的預測和評價能力提升步伐也較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防城市內澇遠未能得到真正的法制保障
- 城市理應為人而建 解決內澇要建第三套體系
- 國內城市目前僅有兩套體系——城市防洪工程體系和城市排水工程體系,“還缺了一套‘城市內澇防禦工程體系’,這是城市大雨內澇的主因”。我們修築的堤壩已可抵禦百年一遇洪水的襲擊,建設完善的排水管網體系已能應對“重現期”(在一定年代雨量記錄資料統計期內,等於或大於某暴雨強度的降雨出現一次的平均間隔時間)內的暴雨徑流問題;但針對“重現期”(如5年一遇)與百年一遇之間規模的暴雨,卻沒有工程體系來防禦。這就必須儘快建立獨立的由城市內河、湖、水面、道路和調節構建物組成的“第三套體系”
-
生態市對城市的生態系統考慮幾何?
- 排水系統的功能在於解決日常排水問題
- “千湖之城”的武漢屢屢成為城市內澇的“明星”,河湖理應發達的廣州市也很難逃脫內澇的糾纏,長江沿線的杭州、南昌等城市,內澇幾乎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次內澇過後,這些城市的管理者都表示要下力氣加強地下排水系統建設,解決內澇問題。2003年開始,南昌市先後投入20多億元,改造城區地下排水系統;2005年,又投資10億元啟動了1000多條小街小巷地下排水系統改造工程,然而,仍難逃脫內澇困境。
熱點關注
- 廣州老城區擬建百公里“深隧”排水 防內澇
- 廣州論證的初步方案是在廣州市老城區建設總長約100公里的“深隧”,包括主線和支線在內。建設這樣一個大工程,投入有多高?吳學偉説,“深隧”的建設成本相當於地鐵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廣州市地鐵建設成本4億元/公里來計算,建設100公里“深隧”大約需要60億元到80億元。
- 城市排水管網標準低致頻頻內澇 大幅提高不現實
- 但在實施過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採取標準規範的下限。調查顯示我國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設計暴雨重現期小于1年,90%老城區的重點區域甚至比規範規定的下限還要低。比如北京,目前僅有天安門廣場和奧林匹克公共區的排水管線達到5年一遇,即滿足每小時56毫米的降雨量;中心城區普遍按1年一遇的標準建設。
- 京再迎暴雨排水系統受考驗 網友自製積水圖"
- 許多網友也建議把北京積水嚴重的地點一條一條羅列標注在地圖上,供未來雨天參考。一些網友製作的“積水地圖”,地圖上積水點有的有40多個,有的為50多個,大多位於5環以裏。比如,在有40個積水位置的地圖中,發佈地圖的網友用藍色標注了40個容易積水的點,還用文字註明,如“西二旗北路路口地勢低窪,多處井蓋被衝開。在暴雨危險程度較高的兩個路段,“西大望路鐵路涵洞”和“廣渠門橋”,還採用了象徵積水的波浪形圖標特別註明。
- 媒體探究城市內澇原因:城市盲目“水泥化”
- “改造城市排水設施”成了北京大雨後最大的呼聲。落後的地下設施與地面上不斷聳起的高樓、路面上越來越多的機動車,已經形成巨大的反差。這種反差平時看不見、摸不著,可是,一場大雨來臨,就能現出原形。“面光裏差”是目前我國多個大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北京市近10年來,城市建設面積增加了一倍,但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卻沒有跟上,排水管網系統早已不堪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