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水利卡在“最後半公里”
水利建設長期存在的“歷史欠賬”,農業“靠天吃飯”的現狀再次在多年不遇的大旱面前顯露無遺。部分地區抗旱灌溉存難,除了部分望天田沒有灌溉條件外,部分灌區並非沒有水,但由於水源距離耕地較遠、渠道淤積、抗旱設施損毀或不配套等原因,與農業生産關係最密切的“最後一公里”管道(渠道)正是當前農村水利設施最薄弱的環節。 >>>>
為什麼在大旱之年農民卻不願意澆地
農民需購買水泵、電線、水管等一整套設備,整個投入最低不會低於2000元。即使是最省錢的租別人家的設備用,澆一畝地的成本也要30多元錢,在丘陵等地勢較高的地帶,更是高達70元。澆一畝地的電費大約10塊錢,國家的補貼大約僅夠支付每畝地澆水的電費。 >>>>
短板:灌溉到田間地頭的"最後半公里"
財政對水利的投資主要用於主體骨幹水利工程。一是土方工程,就是清理河道,清淤,再是對橋梁、涵洞、閘門進行修建、維護。由於財政問題和管理缺位等原因,政府對於村級、鄉鎮級河道的治理以及水泵等水利設施配套的投入遠遠不夠。由此,農田抗旱水利工程的建設最終卡在了"最後半公里"。 >>>>
誰應為“最後半公里”埋單?
“國家四大基礎産業,水電路訊,現在電網、路網、訊網都建得不錯,為什麼只有水網不行?”用於解決抗旱水利工程“最後半公里”的資金,是否是一個天文數字?由於掌握資料有限,一時無法完整估算。但是,這並不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個別先進地區的實踐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鑒。 >>>>
國家財政需要承擔的相應責任
糧食既然具有公共産品的性質,國家財政應該給予大量補貼。我國現有的財政體制當中存在的問題導致國家對農業的補貼很難落到實處。現在國家的公共投入實際上是“釣魚”政策,中央拿多少錢,地方配套多少。但是,實際上,往往只有中央的資金,地方的配套不到位。由此造成一些支農惠農工程成了半拉子工程。 >>>>
農村合作社方式是化解矛盾的有益嘗試
單純依靠國家層面的投資不可能解決全部問題。成立互助合作組織是未來的趨勢,村民通過成立農村合作社的方式,提高組織化程度,統一科學管理,統一耕作,提高耕作的效率,也可以降低對水利等公共設施的投入。這種合作要建立在保留農村集體的土地所有權和農民個人的生産資料使用權的基礎之上。 >>>>
新政:更多真金白銀投入水利
1月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是新世紀以來中央關注“三農”的第八個“一號文件”。水利部部長陳雷日前表示,這是在黨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將水利提升到關係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破解資源型缺水與水資源低效利用並存的矛盾,關鍵的措施就是發展節水灌溉工程。 >>>>
政策的“及時雨”:解讀中央一號文件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不是就農説農、就水利説水利,而是立足國情水情變化,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出發,明確了新時期的水利發展戰略定位,強調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態之基。第一次將水利提升到關係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這些都是文件的突出亮點。 >>>>
錢從哪兒來 工程怎麼建 建成誰來管?
破解農田水利投入不足難題,關鍵在於建立穩定的水利投入增長機制。要進一步明確中央、地方、農民的事權,合理確定中央和地方投資比例,強化政府投資;積極開闢新的投資渠道,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水利建設;推行“以獎代補”、“民辦公助”等方式,引導農民積極參與農田水利建設。 >>>>
■策劃:
劉金陽
■Email:liujy@china.org.cn■ 更多新聞眼請進
中國觀察
欄目
調查:水利設施普遍缺資金
如今的農村,耕地都承包到戶了,灌溉用水的使用、分配是困擾農業發展的最大問題之一。
久旱的農田急需甘霖,但更需要社會對農業水利設施的關注,尤其是深入到田間地頭的“最後一公里”。
與農業生産關係最密切的“最後一公里”管道(渠道)正是當前農村水利設施最薄弱的環節。
直接把水引向田間的鬥渠、農渠以及無數的毛渠所需要的資金,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各級財政資金的視野。
據介紹,光中型灌渠,河北省就有120多處,設計灌溉面積700多萬畝耕地。這些灌渠大都位於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國家又基本沒投入,投入主要依賴地方政府,因而更加捉襟見肘。
科學抗旱 氣象乾旱≠農業乾旱
一般公眾所理解的,更多的是“氣象乾旱”,氣象乾旱指持續不正常的乾燥天氣導致缺水,引起嚴重的水文不平衡,最明顯的表現是降雨量持續低於某一正常值。
但氣象乾旱並不必然引發農業乾旱,在灌溉跟得上、蒸發量比較小的情況下,不一定會對農業生産造成災害性影響。
農田灌溉,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不利於形成作物適宜的土壤含水量,且造成水資源浪費。
在現有的各項節水灌溉技術中,最經濟靈活、應急起效的方法是“旱地小白龍”,只需買一台抽水機,接上白色塑膠軟管,就能解決山坡高地等有水源但灌溉渠道過不去、到不了的地方的灌溉問題,尤其適合小農戶。該技術比一般土渠灌溉節水30%左右,且抽水機列入農機具補貼範圍。要再裝上個活動噴頭,效果就更好了。
旱年的山村奇跡:自流水進農田
齊魯皆旱,山區尤甚。費縣大田莊鄉黃土莊村後,石頭壘砌的梯田上,不遠就能看到一處小蓄水池,大片的果樹鼓足了勁似的,正待春風吹。
在黃土莊村口,72歲的老農田興德在澆果樹,一根綠色的軟管從地頭伸出來,清水“嘩嘩”地流進果園。
只見一座幾十米高的石拱壩,鑲砌在六七百米遠的兩山之間,遠看就像一座立在半空中的山門。
壩內碧波盪漾,水量還真不少。往下俯瞰,石拱壩和村莊的落差至少有三四十米。
黃土莊村黨支部書記姬廣權説,由於全村都已鋪設了管道,再加上落差大,村民飲水全部是自流水;全村1000多畝耕地和2200多畝果園,除少部分位於山頂的,都能澆上自流水,不用油,不用電。
特 刊
"累時代"誰關注過勞人
“形象工程”秀出官場百態
中石化天價酒單刺痛誰?
"弒母利刃"捅傷的還有誰
過度醫療折射醫學之痛
住房問題影響我國全局
40歲4000萬 勵志or拜金
中國城管“重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