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説李大釗是我國最早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先驅?

李大釗在1918年就開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原因。在《庶民的勝利》一文中,李大釗熱情地歌頌了十月革命是勞工主義的勝利,是庶民的勝利,“今後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須知今後的世界,變成勞工的世界。我們應該用此潮流為使一切人人變成工人的機會,不該用此潮流為使一切人人變成強盜的機會。”

在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5號上,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這是一篇2萬多字的長文,曾連載兩期。文章對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都進行了闡明。它是李大釗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標誌。

在此前後,李大釗積極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在他發表的《再論問題與主義》、《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等文章中,不僅主張用馬克思的學説去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而且積極提倡與各國的實際相結合。他説:“一個社會主義者,為使他的主義在世界上發生一些影響,必須要研究怎麼可以把他的理想儘量應用於環繞著他的實境。”他甚至提出:“在我們這不事生産的官僚強盜橫行的國家,我們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驅除這一班不勞而生的官僚強盜。”

李大釗不僅親自撰文,在《新青年》上辦了“馬克思研究號”,而且幫助《晨報》副刊開闢了一個“馬克思研究”專欄。從5月5日到11月11日,在六個多月的時間裏,這個專欄共發表了五種論著,其中包括:馬克思的《勞動與資本》,考茨基的《馬氏資本論釋義》、河上肇的《馬克思唯物史觀》等。除此之外,《晨報》副刊還用一定篇幅發表一些革命領袖的傳記和介紹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情況的文章。

1920年,李大釗除繼續撰寫大量的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外,還于當年3月和鄧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學秘密發起了一個馬克思學説研究會。這個研究會設立了翻譯室,下設英文、德文、法文三組,翻譯了許多馬、恩的著作。直到1921年,研究會才公開。

1920年秋,李大釗正式擔任北大教授後,利用高等學校的講壇,繼續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宣傳。1920年底,李大釗指出:最近以來,“高等教育機關裏的史學教授,幾無人不被唯物史觀的影響,而熱心創造一種社會的新生。”

李大釗是青年人的良師益友。在他的影響下,許多先進青年不僅在五四時期成為具有初步共産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而且很快地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由於李大釗在傳播馬克思主義中的歷史貢獻和作用,又由於他和陳獨秀一起積極從事組建中國共産黨的活動,因而在思想界的先驅者中享有了“南陳北李”的崇高聲譽。

責任編輯: 李識君
[我要糾錯] [推薦] [收藏] [列印] [ ] [關閉]
留言須知 版權與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