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月27日,中共中央軍委曾指示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以下簡稱“華野”)3個主力縱隊共10萬兵力,渡過長江,以吸引中原地區國民黨軍20至30個旅回江南。渡江時間可在2月或5月或秋季,要粟裕熟籌見復。粟裕反覆思考後,認為應盡可能多地把敵人消滅在長江以北。要打大殲滅戰,集中兵力於江北有利,分兵渡江則不利。他在4月18日向軍委的報告中建議:“劉鄧、陳謝及華野主力依託後方(隴海以北)作戰,以便得到足夠的炮彈、炸藥、手榴彈(新區因情況不能生産)之補給,發揮現有裝備之作用(現在的敵人處於交通便利的中原,如無相當炮火難予殲滅),而便大量消滅敵人。”
毛澤東席對粟裕的意見極為重視,要粟裕與陳毅去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阜平城南莊面談。
4月30日,毛澤東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聽取了粟裕的彙報。會議一致同意粟裕的意見。決定在4個月至8個月以內暫不向江南出動,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戰。會後,決定陳毅去中原軍區任第一副司令員(仍兼任華野司令員兼政委),由粟裕代理華野司令員兼政委。1948年6月17日至7月6日,粟裕指揮的豫東戰役取得重大勝利。9月16日至24日,在粟裕、譚震林指揮下,華野又全殲濟南11萬守敵,取得濟南戰役的勝利。9月24日早晨,濟南即將解放,粟裕在前線向中央軍委提出了舉行淮海戰役的建議。
當時,華野下一步行動,可以有兩個方向。一是經魯西南越過敵人控制的鄭(州)徐(州)線,與中野會合,在中原尋殲敵人。但是戰場處在蔣介石的徐州集團與武漢集團之間,不利於集中兵力專打徐州集團。
粟裕提出另一個行動方向,華野由魯南南下,出蘇北,戰淮海。他向中央軍委報告:“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該戰役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蘇北兵團(須加一個縱隊)攻佔兩淮(按:即淮陰、淮安),並乘勝收復寶應、高郵,而以(華野)全軍位於宿遷至運河車站沿線兩岸,以殲滅可能來援之敵。如敵不援或被阻,而改經浦口長江自揚州北援,則我于兩淮作戰結束前後,即進行戰役第二步,以三個縱隊攻佔海州、連雲港,結束淮海戰役,爾後全軍轉入休整。”
粟裕的舉行淮海戰役的建議提出以後,第二天,中央軍委、毛澤東答覆:“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同時指出:“估計不久邱清泉兵團將退回商丘、碭山地區,黃百韜兵團將回至新安鎮運河車站地區,你們第一個作戰,應以殲滅黃兵團于新安、運河之線為目標。”
9月28日軍委、毛澤東指示華野:“你們淮海戰役第一個作戰,並且是最主要的作戰,是鉗制邱清泉、李彌兩兵團,殲滅黃百韜兵團。新安鎮地區距離徐州甚近,邱、李兵團赴援甚快。這一戰役必比濟南戰役規模要大,比睢杞戰役的規模也可能要大。因此,你們必須有相當時間使攻濟兵團獲得休整補充,並對全軍作戰所需包括全部後勤工作在內,有充分之準備,方能開始行動。戰役時間包括打黃兵團、打東海(海州)、打兩淮在內,須有一個月至一個半月。”這樣,隨著情況的變化,淮海戰役的規模比粟裕建議的方案擴大了。